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态、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了。李贺在《致酒行》中写“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被赋予了对“主父”的深…  相似文献   

2.
“松桂”,“鸾风”,“桃李”三种意象在李白的咏物诗中具象征性,诗人咏“松枝”以象征自己的高洁人格,描绘“鸾风”以表达自己的凌云之志;借“桃李”来高刺趋炎附趋势的小人品格,这三种意象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3.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留给后人的八百多首诗歌中,有四首带有柳絮意象。这种意象往往象征着诗人向往自由不受羁绊之意,象征着诗人慨叹时光流逝之快、劝勉自己和他人珍惜时光,还象征了个人身世的艰难、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国家命运的动荡不安,诗人对风雨飘摇局势的难以把握、不能自主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某种形象,它的终极作用是承载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的诗词比比皆是。明月意象积淀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并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之中。作为原型意象,它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极富象征意义的具象。其思想内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象征女性的阴柔、恬静、美丽和纯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利用明月意象来构架他们的作品,在诗人们看来,以月喻女性发髻、皮肤、眉黛及其阴柔恬静、多情善良的性格,从而塑造出女性光艳美丽的动人形象,是再美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6.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人写下了大量的咏杨柳的诗,这些诗在《诗经》表送别、六别人表相思、岁月流逝意象的基础上,拓展了杨柳的意象,使之成为诗人发思古幽情的媒介、表盛衰之感受的载体,更作为一种市侩人格的象征。杨柳的外在形象,经唐代诗人审美内化后,融入复杂的情感因素、化内涵,折射了唐人意蕴复杂的杨柳情结。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石金凤 《教学随笔》2016,(5):147-14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以诗意化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情景交融之画,其中,灵动、多变的线条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是诗歌构图的关键要素,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饱含着唐代诗人复杂、深邃的情感,也反映了唐人的审美趣味及唐代的历史风情。文章按照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的线索来对唐诗中的线性之美进行梳理、分析,植物选取柳意象,动物选取鹭鸶意象,人集中关注女性的细眉意象,借此管窥唐诗的深层审美意蕴,以充分挖掘唐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欲望。在父母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诗人三缄其口,读者依然能从语言这个能指的符码中发现她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以及为了得到母亲的承认而无限渴望成为父亲形象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第三代诗以其激情的写作想冲破总体话语的汪洋,想超越朦胧诗刚刚树立起来的高峰创作,睥睨一切,反叛一切,而与语言搏斗,意欲摆脱掉前辈诗人肩上扛负着的沉重社会历史责任感,挣脱掉那种被悲痛时代所赋予的而又无法轻松化解的精神牢笼,目的是直指生命此在,追问自由的生命个体所切肤感触到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般纤细入微的存在感。瓶颈的问题却是语言的问题,第三代诗所要竭力追求的依然只是言语活动的乌托邦。诗歌所要竭力达到的除蔽过程,结果只会使一小部分读者甚至只是诗人自己一人的读者达到敞明之境,构成联系的渠道依然不十分通畅。它已经向文学敲响了这样一声警钟:任何关注存在之敞明的努力,都不可能自然地冲破语言这一道坎。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深深体味到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为了摆脱时代遗留给她的桎梏,她态度坚决地主张要"杀死房中的天使",真实而自由地抒写女性的情感体验,创造女性话语,让女性"成为自己".她的开创性理论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勃兴之源.  相似文献   

14.
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再一次勾勒了萦绕其心头的“灰姑娘”情结。“灰姑娘”原型这一视角常常被用来分析第二女主人公简。费尔法克斯,现试用“灰姑娘”原型解读爱玛本人,可以发现奥斯丁用爱玛从不同方面再现并超越了“灰姑娘”这一童话原型。  相似文献   

15.
池莉凭着其作品的通俗易懂深得读者的喜爱,而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心中烙下印记,成为大众探讨的一部分。她作品中的女性原型均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于她本人对女性的认识,是现实与自身的一个缩影。然而在她作品中出现的女性也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模型,相反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了社会变化的大潮流中,演绎出不同时期的生活,奏出与时俱进的乐章。  相似文献   

16.
弗莱的“原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至少具有两重主要涵义。在具体层面上,它指文学中那些构成文学形式稳定性的成分,如意象、象征等;在抽象层面上,它指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式上所遵循的“程式”或“模式”。前者本文称之为“具体的原型”,后者称之为“抽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17.
梅这一普通景物在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被诗人反复咏叹,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浓厚的文化涵蕴,文人喜时,见梅更喜;文人忧时,见梅更忧。梅在文人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形成了古典诗词中千姿百态的梅之韵。  相似文献   

18.
莫里亚克笔下的苔蕾丝,经历了犯罪、受惩罚和悔罪的过程,这一人物形象与《创世记》中的夏娃存在着一种原型对应的关系;同时,苔蕾丝作为一位现代妇女,有着深层复杂的心理世界,对于夏娃原型又有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时间”与“空间”是理解中唐女诗人“是其时”与“非其时”两相交叠的生存体验的一个向度。由“是其时”到“非其时”的生存体验书写背后传达出女诗人“被边缘化一努力跻身男权话语中心一重新被边缘化”的幻灭感。中唐女诗人双重时间感的书写体现出由初唐“是其时”作为被书写主体向赵宋“非其时”成为被书写主体转变的先兆。  相似文献   

20.
作为自白派的代表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尽管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其死亡归咎于其丈夫——英国著名诗人泰德.休斯,但笔者始终认为,她早年怨恨父亲的辞世,青年纠结于母亲教育的期盼,成年后深陷在被丈夫抛弃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亲近的三个人,共同构成了中介普拉斯生命的"凶手"。三重重压,既是这位才女迸发才情的点金石,也是加速这个可怜女人走向灭亡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