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李健吾对于"戏剧性"理论的建构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步确立了以"人的内心情感激变"为依据的戏剧本质体认。这种戏剧体认以人为本体,以强调现代人的情感困惑为思维感知方式去追寻作品的内在意义,是对中国话剧"战斗传统"的一种补充,是"人的文学"精神的体现。然而,如果说李健吾的戏剧观念在20世纪30年代初露锋芒的话,那么到了40年代及其以后这种锋芒却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绚烂而是逐渐地趋于沉寂,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与偏离。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风雨飘摇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在于李健吾自身戏剧理论建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的工人剧作家杨利民,是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黑龙江本土作家,他以黑土地和石油为关注对象,建构属于自己的戏剧艺术。在杨利民的戏剧中,其着重展示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并充分表现出了死亡这一现象对于冲突艺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千古名剧《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这样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围绕这一形象展开的独特的戏剧冲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对其戏剧冲突加以探究,并剖析这种冲突蕴涵的社会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心理视镜中的人性挣扎--李健吾剧作意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揭示人性为旨归,向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不断掘进,始终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核心追求.这一倾向在其成熟期剧作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善恶搏斗中的挣扎"、"压抑中的痛苦灵魂"、"多重矛盾中的困惑与选择"和"情结"等四种心理类型来具体展示当时生存境遇下被压抑的人性真我,揭示人性由扭曲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关注个体主观心理世界,由人物内心矛盾谛视人性,是李健吾剧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中国话剧和新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批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独特的"人性观"批评态度正是其被重视的原因.在批评文风日下的今天,李健吾咀华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要的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批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独特的“人性观”批评态度正是其被重视的原因。在批评文风日下的今天,李健吾咀华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戏剧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用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以人物台词为手段,浓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集中突出了戏剧的冲突。本文以“冲突”为教学的核心,从阅读、欣赏、写作三个维度建构起了立体化戏剧课程,把文学欣赏、文学写作和戏剧表演融为一体,达到提升学生的鉴赏、写作、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不同荣辱观的风争云涌蕴藏着丰富的戏剧冲突。以此为切入点而有意识、有目的地构建戏剧冲突,是构建戏剧冲突众多方法中的较有价值的一种。在当前的明辨荣辱观念、提升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一方法或许更有被优先尝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李健吾戏剧的审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他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戏剧的精华,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努力开拓和创新。他在一系列剧作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结构的安排、情调的营构和诗意的追求等,构建了悲喜剧独特的艺术世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复杂性主次性尖锐性和发展性,从而演绎出了戏剧艺术的光彩,成为了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开创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它在艺术表现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野草》在抒写内心情感和心灵体验时所塑造的象征性与现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情境。这种情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五四”运动后、大革命时期严峻的社会形势;这种情境的产生是抒情类作品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奇异的审美效果;然后按作品的内容类别具体分析了《野草》的情境因素及其代表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2.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位重要的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 ,他的大量戏剧评论及戏剧研究文章 ,包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并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兼容性、开放性 ,以及批评方法的独特性和启发性 ,体现了他对戏剧的现实主义美学追求 ,突出了他主张“性格上出戏”的重要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希刺克厉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主人公。本文探讨了贯穿希刺克厉夫一生的人性与野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黄邵英 《双语学习》2007,(7M):164-165
《雷雨》的戏剧情境设计总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一是过分强调事件的偶然性而损害了事件的逼真性,二是在营造情境时忽视了人物关系的作用。文章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这些缺陷对作品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教育理论建构的根本起点。课程改革问题研究以人性为逻辑起点,通过"人性的冲突"视角进入现代性视域,探析出导致现代课程改革逻辑吊诡的原因。理性主义和主体认识论的合法化存在造成了启蒙理性的基本原理遭到批判与质疑,进而引发了现代性合法化的危机。基于对逻辑吊诡的原因阐释,我们需重新审视课程改革实践问题,反思课程改革中知识与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情境构思、设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莎士比亚在剧本中先后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特定情境。它们在引发悲剧、确定性格、决定动作、激发冲突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特征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此剧享有经久不衰的美学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境设计艺术对现代剧本创作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雷雨》的戏剧情境设计总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一是过分强调事件的偶然性而损害了事件的逼真性,二是在营造情境时忽视了人物关系的作用。文章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这些缺陷对作品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的诞生,在金元之交。它是在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一个空前的创举。元杂剧在一百年间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已知的作品数量近八百种,流传至今的还有一百多种。可以发现,这些杂剧作品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在于强烈的冲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