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老记者阎吾擅长写战地情景新闻。他在多年的采访和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阎吾在我国新闻界有“情景记者”之称。那末,研究一下阎吾采写的战地情景新闻,对我们今天采写现场短新闻,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首先,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去。写好现场短新闻,固然需要熟悉群众生活,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和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但还要深刻意识到记者的光荣使命,这样才能自觉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闻节目中的“情景重现”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综合诸多对于情景重现的描述,笔者认为:情景重现是指记者或编导在无法采集到新闻现场的资料而又有必要向受众展示新闻现场时,根据所搜集到的新闻素材,通过对事件当事人、事件发展情节以及场景环境等的模拟把事发现场情形表现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5.
一、发现现场,深入现场 采写现场目击式新闻,要求记者深入现场和充分利用现场。《“造林”还是“造字”》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作者善于发现现场,巧妙地利用现场捕捉的有用信息,真实地再现现场情景,揭示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因而,作品给人以动感,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的电视节目中,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一些记录片或者是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的、再现逝去的某一事件、某一过程。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在媒体传播竞争激烈的今天,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电视媒体尤其如此,在此我想就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存在的原因及如何运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真实”是一种感受、一种存在,一种理解的存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情景再现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技法,起弥合“叙事断点”,丰富叙事语言的重要作用.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陷入违背新闻真实和人文主义原则的泥潭.本文在分析情景再现特性的基础上,理清“新闻真实”与“再现真实”的关系,进而提出合理使用情景再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一个优秀记者的标志,不仅在于能生产有影响力的作品,还体现在有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能让人“见文如见人”。在河北新闻圈,这样的大记者可谓寥若晨星、凤毛麟角,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老站长、高级记者刘秀礼称之大记者,应实至名归、当之无愧。身居邢台小城一隅,他深耕新闻行业三十多年,获8篇全国好新闻、88篇省级好新闻,16篇新闻作品收入全国重点大学新闻学院(系)教材之中,40多篇作品被专家、学者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评析,特别是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乡土新闻学”,值得基层通讯员和地方媒体记者认真钻研、学习。  相似文献   

10.
善于开拓创新的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张敬民同志,最近在京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二作者”。 今年38岁的张敬民,现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从事新闻工作17年来,获省、国家及国际新闻奖37次。1985年,他沿着昔日“走西口”的荒凉古道,徒步一千公里,历时82天,采写了大量新闻作品,出版《西口大逃荒——记者徒步走西口纪实》一书,曾获首届范长江提名奖。1987年,他深入老林深山,采制的《归来吧,绿色的生命》,代表我国参加在  相似文献   

11.
<正>一、情景重现运用于新闻节目中的可行性新闻作品中的情景重现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综合目前诸多对于情景重现的描述,笔者认为情景重现是指记者或编导在无法采集到新闻现场的资料而又有必要向受众展示新闻现场时,根据所搜集到的新闻素材,采用模拟新闻现场的形式,通过对事件当事人,事件发展情节以及地点环境等的模拟把事发现场的情形表现出来。它实际上是对真实的一种模拟,通过这种模拟,使新闻事件更清晰的展现在受众面前。由此而见情景重现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它的产生是要为新闻  相似文献   

12.
“做好一个人民的记者”———石西民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杜翔石西民同志是我党“宣传文化方面杰出组织者、著名报刊活动家”。作为石老的同乡晚辈,我从小就听说有关石老的事迹,但认真研究他的作品,却是在他逝世10年后的今天。展读他的新闻作品和晚年回忆录,我为那...  相似文献   

13.
面对国内电视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收视率大行王道的现状,“情景再现”作为电视新闻弥补叙事断点、提升自身可视性与感染力的有效叙事方式,被广泛运用。本文拟从传播学、叙事学之视域澄清“情景再现”并非有违新闻真实,并就如何规范运用“情景再现”以保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万象 《中国记者》2020,(1):124-125
记者中的“老黄牛”通过“中国全球图片总汇”查询发现,在宋振平25年的摄影记者生涯中,署名“新华社记者宋振平”的新闻摄影作品多达377页、11291张(这还只是对内通稿的数量)。2019年10月3日,“江西万载:古城装饰-新迎国庆”-新华社播发了他的最后一张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是福建南平市闽北日报记者,1998年9月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新闻作品,至今已累计11篇,其中8篇为经验性消息。一位地市报记者能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实属不易。他的这篇心得体会讲得很实在,也很有见解,基层新闻工作者读来一定会很有兴味。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哪里来的?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所以记者在新闻单位也被称作是“跑新闻的”,可是现在新闻单位,有不少记者自己不出去跑新闻,却有不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照相主要是照脸面。没有脸面也就不成其为照相了。然而,我们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却以独特的新闻敏感和新闻摄影技巧,将“没脸”的新闻摄影作品也表现得异常生动、入情入理。1999年6月8日,《工人日报》一版刊登的《“没脸”见人》,就是这样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从图片说明得知,桂林市一家夜总会的一群“服务”小姐,以少量饮料和水果威逼一位客人支付3000元人民币.导致客人跳窗遮跑摔成重伤。警方闻讯,依法将其收审,记者当即拍下“服务”小姐被收审离开夜总会大厅时的情景。画面上,两位“服务”小姐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第2期《山东视听》发表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肖潇先生的《“情景重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一文,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应拒绝“情景重现”,特撰写此文与肖潇先生商榷。“情景重现”,又叫“现场模拟”、“真实再现”、“情景模拟”或“案例再现”等,虽然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1999,(6)
在某种意义上说,照相主要是照脸面。没有脸面也就不成其为照相了。然而,我们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却以独特的新闻敏感和新闻摄影技巧,将“没脸”的新闻摄影作品表现得异常的生动、有趣。1999年6月8日《工人日报》一版刊登的《“没脸”见人》就是这样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从图片说明得知,桂林市海莱夜总会的一群“服务”小姐,以少量饮料和水果威逼一位客人支付3000元人民币,导致客人跳窗逃跑摔成重伤。警方闻讯后,迅速采取行动,依法将其拘留。记者当即拍下了“服务”小姐被拘留离开夜总会大厅时的情景。画面上,两位“服务”小姐…  相似文献   

20.
安洋 《新闻前哨》2011,(3):74-75
一、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情景再现"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其定义的说法也是各持一词,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肖潇认为所谓"情景再现"是指当记者或者编导在没有新闻现场资料而又必须向观众展示现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手法,它通过所搜集到的一些新闻素材,然后采用模拟的形式将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