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徐志摩许多诗作中往往摒弃了具体情境产生的伤感与凄凉,流露出大恸无言的平静,真正达到了至情而后无情的境界。并且徐诗常常展现出渴望脱俗世,与天地合一飞升物化的思想,以上两点与庄子顺应自然、不作人为损益的观点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暗合。对人生达观信念使其作品显示出滤过滥情后的纯净,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于技巧上的可贵超越,虽然徐诗中有许多互相矛盾的方面,但不可否认达观的人生态度与物化思想是其优秀诗作中两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高建华 《教师》2013,(5):114-114
高职学校人文素质应该以实际出发,给予学生针对性的人文教育。结合社会实际和高职学生特点,笔者从心态和精神面貌的教育出发,探讨了古代文人及其文学作品中的达观精神、豁达面貌,对于现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在留学英国期间,康桥对他的政治观,生活 观及其思想都有重要影响。康桥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孕育了诗人"单纯信仰",是诗人痴情歌颂 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王伟 《华章》2011,(34)
伟大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越时空达到理论的惊人契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10年,但卢卡奇在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上就已经提出了物化的学说,可谓殊途同归.本文主要探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含义和物化的消除,并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比,以求对卢卡奇物化思想达到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在7年的时间里,持续以“康桥”为题材创作新诗,这是诗人短暂生涯里的突出现象。这一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康桥情结”的表现与产生原因,一是关于诗作情感与艺术表达的问题。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徐志摩诗作的基本问题,即吸取经典英语作家作品的优长并运用于自己创作之中的艺术目标。  相似文献   

6.
古代教育史大体上可以称之为语文教育史,而古代语文教育家中,李贽则占据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地位。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她的开放性,而李贽的内在风骨也是其开放性。正因如此,现代语文教育和李贽的语文教学思想有很多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概念。本文通过对卢卡奇关于物化原因分析的梳理,通过对被物化后的人如何寻找灵魂栖息地的辨析,认为卢卡奇对物化的批判所站的是浪漫主义立场,是浪漫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卢卡奇将浪漫主义转变为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的历史性的批判。这一全面的批判思想对后来西方当代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启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之门。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物化”的涵义是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学人们也分别做出了很多精彩的解释。但是庄子这个人类文明的反叛者,他的物化思想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深刻的文化批判思想。通过结合西方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对庄子物化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见出它鲜明而深刻的文化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认为人的不自由主要表现为人为物所役,而人之所以会为物所役,是因为人与物有分,从而失去道的规定。人只有通过"物化"重新实现与道合一,才能重获自由。庄子的物化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身体美学,它虽然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人格的形成和传统艺术精神的发展,但也因缺乏历史性而存在被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刘文浩 《文教资料》2007,(34):135-137
刘震云的作品中蕴含着他对于权力观念的思考,他刻画的一系列在权力场中奋斗与挣扎的小人物,在强大的社会权力机制下,日益蜕变,呈现出被物化的倾向,不仅消解掉了理想的崇高性,变得世俗与琐碎,而且其人性也遭受着挤压,不断扭曲与异化。在权力叙事中展现普通人的现实生存境况,揭示出其精神与心理的困顿,显示了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对当下社会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7,(2):109-112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重要阐述的内容。卢卡奇从主客观两个维度阐述了物化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就如何消除物化现象提出依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恢复人主体性的实践本质,并从文化和人的心灵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卢卡奇与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对异化理论展开了探索,有同中有异、异中趋同的关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学说。分析和审思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借鉴其中有益成分,对减轻物化现象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物化的概念应该严格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遗憾的是不少学术论著却把物化概念扩展到艺术生产领域,把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艺术构思也称之为物化,这就必然引起学理上的混乱。实际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有着严格区别.物质生产的原料是自然物质,艺术生产的原料则是精神材料;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自然力以动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物质的物化过程,艺术生产则借助于媒介对精神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物质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是赋予艺术构思以物质形态的物态化过程以满足入的审美需要。因此,将物化与物态化区别开来具有学术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物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其物化所导致的人的失落。教育的物化就是指教育背离了解放人的初衷,而采用对待物(包括动物和机器)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来面目,成为了工具和机器。在“以人为本”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对教育物化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展示了在新旧文化交织、物欲横流的上海和香港两座都市背景之下,商品经济对存在于此经济秩序下的物化表现。笔者将从人的关系、婚姻、人对本身三方面的物化进行分析,从而说明都市经济环境下,以利益为中心的法则是永恒存在的,也证明物化是现代物质文化进程中无可避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指与物化”和与之相关的“以天合天”思想 ,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进入“化境”所达到的状态的精辟论述 ,潜在地包含着现代认识论的许多思想萌芽。主体的活动进入化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物我两忘” ,成为某种既不是物也不是我的东西。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的角度 ,对此作了更加深刻的揭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则从现代科学的高度更加精确地展现了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这种相对性。我们不仅要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本体论和知识论机制上去把握“化境” ,而且要从美学、伦理学 ,以及“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角度 ,对之加以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情景建构与物化机制是意境创造的关键 ,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维度认识 ,意境的情景建构有以景寄情、情景同构、意象组合等方式 ;而虚静心理是意境物化的前提 ,对创作对象作再度观照和构思是意境物化的中心环节 ,语符编码则标志意境物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修养是"物化"和"具见"的结果。他的"物化"和"具见"指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只要具有"道"、"息"的修养,生命之息就不会停止运动,其心胸就会博大升华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懂得解脱才可能会有逍遥的人生之游。"具见"见地具备,具备解脱之见,人生才不会被物质世界所利诱,不被现实环境所困扰。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的爱情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绅士精神,而老庄思想中的超脱又给了其诗歌飘逸灵动的姿态,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成就了其诗歌的永恒之美。  相似文献   

19.
近代“洋务运动”以来,国际风云激烈变换,古老的中华文化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裂变,大批知识青年走出国门留学,他们的留学生活都著述于笔端。该文论述了徐志摩的留学生活与其诗文灵动性的相关性。徐志摩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的留学生活对其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他的诗文充满灵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角色主要表现为:道德人格的表率者,尊重他人的表率者,人文关怀的表率者;人生方向的引导者,情感态度的引导者,认知活动的引导者,学会学习的引导者;确立学习目标的合作者,制定探究方案的合作者,进行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实施课程评价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