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历来是按照叙述者的思路,把鲍小姐、孙柔嘉等人物界定为猎捕男人的可笑可鄙的角色,而读者研究者也往往顺从了作者的思路,对她们嗤之以鼻,却很少能够发现作品中潜在的男权意识.本文将以<围城>中对两个女性人物的描写为例来浅析围城中渗透出来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名作.中国的读书人(乃至广大的电视观众),不少人是从长篇小说<围城>(或者电视连续剧<围城>)知道钱钟书,进而去读钱氏的<谈艺录><管锥篇>等皇皇巨著的.……  相似文献   

3.
<围城>之所以成为现当代经典小说,除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外,<围城>的讽刺别具一格.本文指出<围城>对中国日常世态、教育、政治、文学、人性的病态、精神危机等几个方面的讽刺,旨在揭示它们对于现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围城>和<洗澡>塑造了一群女知识分子形象,在"围城"的进与出之中,她们表现各异:有的一心依附于婚姻,有的有独立的女性意识.女人之于婚姻,是一种完全的依附还是独立平等,在这两部著作中各有各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杂合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却未引起翻译界足够的重视.钱钟书的<围城>中的杂合现象比较典型,杂合在<围城>中出现的功能为:增加真实感;解释说明;刻画人物;间接讽刺.杂合现象给传统的翻译定义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边城>和<围城>在人文景象、爱情观念、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边城>描绘的是一个乡土乌托邦、优美的爱情观和供奉人性的道德乌托邦,它是以营造"乌托邦"式的边城来呵护人性,以"美"的意象来供奉"善"人性,<围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混沌大都市、世俗的婚姻观念和亵渎人生的"围城"世界,它以"恶托邦"形式来考问人性,以"恶"的形式呼唤人性"美"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围城>文本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传播并发生了种种变迁:传播内容出现了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本、大众文化文本等阶段;传播媒介经历了杂志文本、书籍文本、广播文本、电视文本等变迁;传播效果由最初的有限效果到适度效果,最后出现了强大的传播效果.文本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读者的需求是<围城>历时传播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幽默言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将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围城>及其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文章通过应用关联理论对<围城>原文和译文中的幽默言语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尤其是对幽默言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幽默言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万森  杨超 《现代语文》2005,(8):36-36
文学语言往往使用一些不为人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彰显其特色,充满陌生化和随意性的表达,正也成为文学创作的秘密武器.钱钟书<围城>的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部分源于其对一些形容词的超常使用.本文拟从修辞角度入手,探讨<围城>中形容词的超常表达.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应该讲"度",对作家作品既不应"捧"杀,也不应"棒"杀,应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评判作家作品,这才是文学评论的健康发展之路.孙珺批判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说人物不是文学典型,是哲学理念;结构松散、情节拖沓;行文过于文化;主题与愿相反;最终断定<围城>不是小说.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是失"度"的.  相似文献   

11.
娄春芳 《生活教育》2015,(6):124-125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经典小说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讽刺小说史上的一部巨著。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围城》的语言,尤其是辞格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对辞格的研究最为突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围城》中单个辞格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另一部分为从总体上分析《围城》语言。本文选取《围城》中的人物描写作为切入点,对《围城》中辞格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莉 《教师》2010,(26)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成的作品.钱先生对它的几次修改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语言的艺术性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围城>中尽显钱先生的智慧,而这智慧显示在作品的语言中就形成了钱先生独特的幽默感.其中的叙述语言的凝练生动和人物对话的耐人寻味,让读者体会到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  相似文献   

13.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的讽刺艺术一直是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讽刺艺术手法,本文将从讽刺对象和语言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曹彦 《文教资料》2009,(18):86-88
<家>和<围城>都是描写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生活状态的经典文学作品,<家>中生存的知识分子们在痛苦中也孕育着希望,并且为着这新的希望作出了努力,<围城>中的方鸿渐等人苦闷而卑怯地生存着,却挣扎不开生活的泥潭.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学著作,所透露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都有所异同,而对于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也投射进了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语码转换是指一种语言中夹杂别的语言形成混合语码.<围城>中大部分主人公都有留洋的人生经历,所以文中出现了许多外语,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英语,还有一些法语、德语等.因为汉语是方块文字,而英语、法语、德语等是字母文字,所以语码转换在小说中特别醒目.本文试图结合主人公不同的社会背景,运用顺应性理论探讨<围城>中语码混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爱情自古以来常被描述成是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但<围城>中我们看不到这些,有的只是爱情的"陷阱",婚姻的悲剧.但是,现代的我们不该对爱情与婚姻抱有悲观的态度,我们应该相信,只要真心寻找,耐心经营,幸福是可以找到的.  相似文献   

17.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材对<阿Q正传>由节选到全文入选,且单独构成一个单元,与<红楼梦><史记>一样成为专题,我们对<阿Q正传>的研究也应该从局部走向整体.国外研究者对<阿Q正传>整部作品的研究,许多意见和看法让我们耳目一新.(对有关资料收录较为齐全的两本书:一本是<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陈漱渝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9月版;另一本是<阿Q70年>,彭小苓、韩蔼丽编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相似文献   

19.
"围城"困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国人所知的"围城"源自钱锺书先生的名著.钱先生之<围城>则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相似文献   

20.
语料库语言学的出现和兴盛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文章试论了语料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对著名小说<围城>中色彩词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