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  相似文献   

2.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冬天就来了,冬爷爷“呼呼呼”地吹起了阵阵寒风。就在近几天,我们班里就出现了许多“瀑布”和胡子”。不信,你就来听听,可别笑痛了肚子!先说陈小伟吧。一到冬天,他的脸上就“长”了一座“大庐山”,还流着“大瀑布”。你是否想起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脸上的“大瀑布”,就像诗中描述的一样。不过这“爆布”不是别的,而是他没有擦干净的鼻涕啊!那“大庐山”当然就是鼻孔了。怎么样?和诗句中描写的情景不相上下吧?你如果已经笑痛了肚子,那最好不要再往下看了。再说李晓红吧。虽然是女生,但是被同…  相似文献   

3.
王得敏 《物理教师》2005,26(7):47-47,50
上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2004年8月修订)第156页引用了古书《天工开物》中的两幅图,图片描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舂谷物和从井中汲水的劳动场景,课文中写道:“杠杆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捣谷的舂及汲水的桔槔等都利用了杠杆的原理”.从  相似文献   

4.
初听到"我被萌到了"、"你太萌了"这样的句子确实会被"萌"字蒙得一头雾水.仔细探究其词义,才发现该字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大十八变",变出了许多种新义项.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九册第6课)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②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相似文献   

6.
"禾"与"口"     
天灰蒙蒙的.我胡乱吃了几口饭,抓起书包就往外冲,心里只想早点到车站,再晚就迟到了!  相似文献   

7.
理智终于占胜了感情,它使我做出了“要忍让,要宽容”这样的决定。理由很简单:他是学生,我是教师!  相似文献   

8.
2009年9月9日<报刊文摘>上有一篇文章,先引了严歌苓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明明家里有买半斤肉的钱,她却每次只买二两,然后将肉全部让给男人吃.眼巴巴地便有了几分自怨自怜的资本:瞧我多爱你啊,嫁了你都没肉吃.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与经济就像双胞胎,一起成长一起发展,相互映衬相互渗透.也就难怪近些年有人慨叹整个社会商业味浓了,功利性强了,人情味却淡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书面文字材料为线索,考证了"活宝"、"现世宝"、"活现世"三个方言词语的源流,辨别了它们之间的语义、词性的差异,并分析了地域属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