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道"家的经济伦理 1."道"论的思想文化 "老子"在"道"论中认为自然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描述成天地之始,是包含一切灵性的万物之母,道中是无是有、是虚是实、是白是黑、是清是浊、是真是假、是美是丑、是善是恶、是正是邪,都由万物运化其中,且又生化在万物之中,一切被它策动、被他运化、被它圆满.  相似文献   

2.
第二讲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二)圣人不朽,时变是守。(续上期)老子还讲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水是中国古代很多哲人都乐于赞美的。老子特别喜欢水,庄子也特别喜欢水,孔子也非常喜欢水。水确实具有很多美德。水怎么有美德?这是比附的说法。"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它对万物都是有利的,它滋养万物,但  相似文献   

3.
善,伦理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在为了中国的光明未来而追求真理的进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德为善政,政在养民",这是<尚书>里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里的话,都是讲"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就是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能润泽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竞高下,争长短,它总是安身立命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地,这种品格才最接近于道.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最神奇的东西莫过于水,它时而细流微小,润物无声,时而波涛磅礴,勇往直前。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在我们眼里,水是善良纯洁的,干净透明,胸怀坦荡;水是柔弱而又坚强的,柔中带刚,方能水滴石穿;水是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5.
<正>在陈氏太极的产生和最终走向极致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这其中道家文化取向则建构了它的主要线索和基本底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本轮是其本体支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为而无不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是在对世界从何处来的哲理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世界是怎么来的科学假说。老子的一、二、三数字表述,是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老子用这一假说,阐述了一分为二和事物发展阶段论。  相似文献   

7.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和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好的人像水那样,水帮助万物而不与它们争利;水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水,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不争而善胜     
老子讲究"不争",但他不是让你在竞争中失败,而是让你了解、运用、掌握这道道,从而正如他说的"不争而善胜"!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相似文献   

9.
IMC验明正身     
来自中国的整合之道虽然整合的说法来自国外,但中国人的头脑中自古就不缺乏整合的概念,中国历来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和中庸的理念,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大整合概念。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考也恰恰可以在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05,(7):1-1
美哉数字! 自古以来,文明的发祥都与对数字的认识有着深刻与紧密的渊源关系.中国商周时代,就以"河图"、"洛书"九数之妙,而化万物之理.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著名观点也是如此的相似: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美是和谐的命题,实质上建立在几何学关于"秩序、匀称与明确"法则的诠释之上,黄金分割律的发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不争而善胜     
老子讲究“不争”,但他不是让你在竞争中失败,而是让你了解、运用、掌握这道道,从而正如他说的“不争而善胜”!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相似文献   

12.
崔秀玲 《视听》2022,(9):141-143
纪录片《天下黄河富宁夏》第一季《万物生》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美食产业三部分,通过具体的人物展现了黄河对宁夏的深厚影响。在传播效果方面,《万物生》在优酷、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和学习强国等平台同步播出,其中在学习强国平台的传播效果最好。造成《万物生》传播效果欠佳的原因主要是该片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属性与受众较小。对此,可以通过二次剪辑提升短视频传播优势、先“入圈”再“破圈”打造传播的长尾市场、树立“天下黄河富宁夏”品牌等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事不过三     
所谓“事不过三”者,事莫大于三也。 “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中被赋予了特有的尊崇。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是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天地人三才,三才化生世间万象。这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世界观主张。 我们认识事物发展变迁的方式,早巳不必拘泥于古老的朴素辩证法。在不断的否定和扬弃中,我们克服了一重又一重的思想桎梏。正是由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民族的历史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在每一个事关民族命运前途的关键时刻,都需要极高的集体智慧、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  相似文献   

15.
水乃生命之源。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千百年来,七大流域孕育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工业的日益兴起,不知从何时起,昔日清澈的母亲河在渐渐变得污浊不堪。一心埋头于经济增长的社会公众,究竟给她带来了什么?她的身上,究竟承受着怎样的不可承受之重?而她,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惩罚人类?  相似文献   

16.
荀子学说与企业家修养(十三)──管理篇吴肇贵,张英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王制》)[译文]君主,就是善于按名分等级把群众组织起来。组织群众恰当...  相似文献   

17.
,不像哲学,也不像神话,通篇在讲故事,很好读。在阅读艰深的学术著作,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余,翻看这本书,是一种享受。读完后,又觉得意味深长,平易之中直指文明的幽深之处。翻看这本书,首先碰到了两个问题:谁是士尔先生?有哪“两界”?先说第一个问题。书中交代:第一,士尔先生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外出考察时曾失踪多日,梦游奇境。以此为引导,苦心经营十载,成就此书。由此而言,士尔先生是本书的叙述者,是士尔先生在说在写,我们要以此作为理解此书的基础。第二,书中第十一章又讲道:“帝山东南八百里,依山临海,居一凡常人家,男名士,女名尔。”书中又讲道:“士半百之年,一日耕于田间,暴雨突降,天光四起。士感皮肉尽裂,脑髓暴涨,天光穿身。眼前万物不见,唯见数码轮显,细观万数,盖以一、二、三、四、五、六为基,演绎变幻。”这里所讲的数字,就指“一本、二维、三生、四象、五行、六说”,是天光开眼所见之物。我们又由此而确定,士尔是书中的人物,是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笔下的士与尔两个人物。士尔所代表的深意还不仅如此。如书中所说,士与尔是凡常人家的夫妇,合而生三娃。六数指“万古而来,大千世界,实乃无生有一,一分二维,二合生三,三衍万物,万物四象,根于五行,行于六说,六说合正,成七归一”。  相似文献   

18.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笔者认为,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相似文献   

19.
将天理解为意志之天的哲学家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他断言天是宇宙方物的创造者:“天执其道为万物主”,“万物非天不生”。至于天人关系则是“人副天数”、“人之为人本于天”。他创立的“天人感应论”就在于要论证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能主宰万物和人,而天人亦能相通并相互感应。积极意义:以神权限制君权;还具有人本主义的萌芽:人最为天下贵也。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故其为欢不怜而怜,其为悲不慑慑,万方百变,逍遥而无所定,吾独慷慨遗物而与道同出,是故有以自得之也,乔木之下,空穴之中,是以适性,无以自得。世.虽以天下为字.万民为臣妾.不是以养生也.能臣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相似文献   

20.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