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现状及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认为需要从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表现形式、特征与价值等方面开展潮汕民俗体育实证研究,提出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科学化的发展模式;走进学校,探索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挖掘经济潜力,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市场化发展模式;树立品牌意识,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品牌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发展。汉水流域有着丰富的特色民俗体育资源,如西乡打锣镲、地围子、蜀河双彩车、石泉火狮子、武当武术等,但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其发展正面临巨大困境。建议以水为媒,促进汉江流域城市间的区域合作;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构建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旅游圈;将民俗体育引进课堂,研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将民俗体育发展与全民健身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民俗体育、社区体育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模型,结合互动实践法探索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互动机制,以促进体育教学教改、探索相关策略和应对方案。最后根据综合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法,分析民俗体育教学实践与社区体育活动互动绩效,以期为高校民俗体育教改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体育强国的概念、内容,探讨了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着基础环境破坏、生存方式变异、传承式微、文化影响力缺失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营造适合的基础环境、完善体育管理体制、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建构中华体育新文化和让民俗体育真正步入学校体育课堂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晋中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保护与开发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晋中民俗体育富含晋商文化元素,呈现戏曲化的表现形态,体现武舞交融的审美情趣,具有传承的家族性和竞技的团体性等特征.发展晋中民俗体育要进一步推动民俗体育进校园、技术现代化、民间社火创新以及红色体育开发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一步发挥民俗体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采用文献、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代江西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丰富多彩,大多数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其中休闲类项目也不少,如果开发和利用得当,这些民俗体育对推动大众体育、休闲体育、甚至学校体育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对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要有足够的认识;把民俗体育与江西旅游业相结合,主要把民俗体育与节庆、旅游进行互动,增加趣味性和休闲性;加强对江西特色民俗体育的挖掘和整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俗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河南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利用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中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利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要注重民俗体育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之路,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承机制,在不失草根文化和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大胆改良,增强民俗体育的吸引力,从而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存在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反腐倡廉已提到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然而在实践中,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进一步完善。为此,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提出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新思想、新举措,以婺源板龙灯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结合调查为例,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寻找有效生存途径,也为探索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载体提供更具继承性、地方性和实效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济南周边地区农村村落民俗体育的嬗变阶段、目前的生存及发展状况、制约发展因素及推动优化对策等进行深入研究,近距离地观察和探析民俗体育的衰退原因和发展动力,提出发展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求民俗体育生存空间的支撑要素及其传衍的历程,语境研究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通过对架构民俗体育生存空间的语境向量进行实证分析,不仅解读了民俗体育项目或传衍、或消失、或异化的结果现实,还归结出了民俗体育变迁中外柔内韧的性格特征以及民俗体育自吞噬性的生存机制和分叉式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民俗体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并进一步归纳出中国民俗体育的特点:民俗性和地域性、阶段性和继承性、生活性和融合性;在总结了其愉悦生活,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能的基础上,试图对现代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及开发价值进行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2.
民俗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民间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咨询。研究表明:我国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体育项目竞赛体制与竞赛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日趋完备。思想观念的落后、师资力量的不足、应试教育弊端、物质保障匮乏是阻碍我国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的重要因素。并对我国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个案分析、实地调查、口述史记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安徽省G镇民间体育组织演变的历史脉络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乡镇体育组织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研究认为改革开放40年G镇民间体育组织经历了恢复初建期(1978-1991年)、快速成长期(1992-2001年)和蓬勃发展期(2002-2018年)三个阶段的流变过程。G镇民间体育组织变迁对我国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启示是:传统与现代融合是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文化诉求;国家与社会互构是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主体关系;走向"善治"是未来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个案分析、实地调查、口述史记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安徽省G镇民间体育组织演变的历史脉络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乡镇体育组织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研究认为改革开放40年G镇民间体育组织经历了恢复初建期(1978-1991年)、快速成长期(1992-2001年)和蓬勃发展期(2002-2018年)三个阶段的流变过程。G镇民间体育组织变迁对我国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启示是:传统与现代融合是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文化诉求;国家与社会互构是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主体关系;走向"善治"是未来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基础,辩证分析了八婺民俗体育与区域文化的共生关系和两者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八婺地区民俗体育与区域文化存在较好的共生关系。民俗体育与区域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为:促进共生单元的能量生成与供给;生成运行高效的共生机制;构筑连续共生、互惠共生的理想模式;培育融合发展的优良环境。  相似文献   

16.
研学活动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以及分析研学活动发展现状,认为在项目教学法下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融入研学活动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依托闽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以拍胸舞为例,对民间传统体育研学活动的开发进行探讨。旨在利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研学活动内容,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提高研学活动的质量,创新研学活动的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体育活动,完全来源于生产与生活。文章试图从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的由来、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来阐述民间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趣味性,从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特性、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联系、以及民间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挖掘和改善民间体育的土壤,让中华民族精神之奇葩更加艳丽。  相似文献   

18.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种特质,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区域性、文化性等特点。研究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传播源的形成,跨区域的传播途径、影响因素及传播策略,可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文化跨区域传播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