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着豁达,仪表堂堂,一张酷似达式常的面孔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儒雅的书生气。他在新闻写作上搞出了“名堂”,一开始很有点儿偶然──一年春天,他有一位姓张的战友乘长途汽车回家探亲。途中,小张下车解手时,公共汽车早已驶远了。可他的全部行李都在车上,怎么办?情急之下,花50元租J”一个三轮,赶了二十多公里才追上了汽车一小张与司机交涉,要求司机付出租车费,不料对方蛮不讲理,硬说小张解手时间过长。小张从家中归队后,把此事说出来请战友们评理。头脑灵活的崔治问小张:“你记住地的车…  相似文献   

2.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3.
“兰台是什么?”朋友问我。“好象是古代典藏档案之处。”我回答。“那现代的档案馆、档案工作者为何还要称兰台、兰台人?”朋友疑惑不解。其实,这也是我从档二十年来一直萦回脑际的疑惑。最早听到“兰台”一词,是在刚进档案局馆后的一次业务培训班上。当时感觉这词挺幽雅。后来,“兰台”频频亮相于档案报刊上,“兰台人”、“兰台精神”、“兰台风采”时常跃入眼帘,总感到有那么一种别扭。现在,“兰台”又闯入互联网上驰骋傲游。在搜索网上键入“兰台”两字,查询结果竞有7450项。以“兰台”为名的网站就有不少,如“兰台导航”、“兰…  相似文献   

4.
如今的广告用语,借用和改用名词、成语成为时尚。其间有妙语出众的,亦有弄巧成拙的。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生前特别推崇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这是一副绝好的对联!首先,内容好:劝人勤学苦练,教人学无止境;其次,形式好:对仗工整,炼字警切。“书”对“学(学问)”、“山”对“海”、“路”对“涯”、“径”对“舟”,都是名词对名词;“有”对“无”、“为”对“作”,都是动词对动词;“勤”对“苦”,形容词对形容词,所对词性都相同。“书山”对“学海”,“有路”对“无涯”、“勤为径”对“苦作舟”,句法结构也都相同。从词义上看,所对都是同类的词,而且“书山”和“学海”都用了比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起“张以庆”,你也许不知道,但提起“舟舟”,你也许会知道:那个身有残疾的舟舟,竟然在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能把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得无比快乐;因为舟舟这一特殊的才能,他不仅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实话实说》,还上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甚至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一夜之间,舟舟成为世界名人。但首先把《舟舟的世界》展示给全世界的却是张以庆。张以庆,何许人也?全国电视界搞纪录片的同行没有人不知道,这位湖北电视台的编导,从业14年来,共获9个省级电视一等奖,8个省以上大区和全国奖,2个全国…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5,(1):71-71
伴随着新年度的春风,军报函授中心迎来第15期学员。当我们从一张张报名的照片和报名表中看到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和熟悉的笑容时,会自然想起一句旧话:“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呀,本来天各一方,互不相识,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军报新闻函授中心这座桥梁,大家走到了一起。用一个老词说,这就叫“缘分”。缘份是难得和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大家要十分珍惜这个缘分。今天,我们就围绕着新闻函授的学习问题,向函授学员提出三点要求或曰希望吧。  相似文献   

7.
苏良筠 《视听界》2012,(2):117-118
打开电视机,我们常常会听到主持人这样说:“恭喜某某选手晋级”,“恭喜某某嘉宾”,“恭喜某某观众获奖”,等等。有时我们还会听到相同的情况被有的主持人用“祝贺”一词来代替,如“祝贺这位朋友闯入下一关”,“祝贺在场所有的观众朋友都能有一份纪念品”,等等。是不是“恭喜”就等于“祝贺”呢?如果不是,这两个词的差别又在哪里?主持人该如何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8.
常见有些报道用语、用词上有脏话,使人看了不舒服。比如体育报道中指责某些球员表现不佳,常会斥之为“贱骨头”,9月20日新民晚报《一周荧屏》版上甚至将下周荧屏将出现的指挥家“舟舟”说成是“戆大”。确实“舟舟”是个弱智儿,但多年来在父母与社会的关心、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中,“reporter”这个词,可以是指“记者”,也可以意谓“报告员”。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同一个词为语言裁体,或许就因为这两者的确有某些共同之处吧。在上海的某一次招待会上,一位美国朋友打趣地对杨美蓉说:“你们夫妇俩现在是starreporter了”!杨美蓉会心地笑了,她知道这是一语双关。那意思是:他们夫妇俩在那里(美国)曾是“明星记者”,而在这里(上海)又成了“明星报告员”……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我们提倡“五讲四美”,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民的教科书,用语更应讲文明。现在,常见有些报道中用脏话,使人看了很不舒服。比如体育报道中指责某些球员表现不佳,常会斥之为“贱骨头”,这种用语就很粗俗。9月20日一家晚报的《一周荧屏》版上将下周荧屏将出现的指挥家舟舟说成是“戆大”。舟舟虽是个弱智儿,但多年来在父母与社会的关心、培养下,成为赫赫有名的指挥家,还常在公开场合为中外领导人指挥演奏。但题为《戆大指挥家舟舟》的报道,从标题到内容都用了“戆大”,可以说是对舟舟的不尊重。众所周知,上海话里“戆大”、“十三点”…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解放     
崔斌箴 《出版参考》2010,(10):42-42
我们对“解放”这个词有点隔膜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得到完全的自由。其实。自由也是相对的,它在眼前停了一会儿,又跃身向前去了。所以,“解放”也只好一路紧追。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2002,(Z1)
【台标呼号。听众朋友,现在为您播送文学专题《唐宋时的“流行歌曲”——介绍三首能唱的词》唐宋时期的流行歌曲就是词。今天看起来,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高雅深奥的文学样式,其实在唐代和北宋初期它只是一种通俗小唱,即现今所谓“流行歌曲”。北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它在文人手里逐步雅化,与演唱分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初踏上新闻岗位的人,需要经受许多诱惑,经历许多困惑。某日出差,与几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乘客在火车里闲侃。听说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一位“款爷”高诵一支《记者谣》:“一流记者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诵毕,两眼盯着我问:“你是几流记者?”我淡淡地吐出几个字:“末流记者,把夜熬。”“熬夜”这个字眼,我并不喜欢;对于朋友,我常这样说:一年里的所有双数月份,我都属于月亮。那是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4.
我在电视上开口的第一句话总是“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您收看……”这次坐下来写点心得也还是老习惯:“读者朋友你们好,这次我们共同来聊聊体育节目主持人。” 我当过三年业余体校的学生,干了六年运动员,学了四年大学播音课,做了八年体育节目主持人。说实在的,我连做梦都想成为一个观众喜欢的好的体育节目主持人。然而艺海无涯苦做舟,越是往前走越是感到难,应该用上那句话:“做到永远,学到永远。”  相似文献   

15.
有的朋友问:现在媒体对“非典”和“三个代表”这两个词在使用引号时有些混乱:有时加引号,有时不加引号,不知哪种用法正确,还是加与不加两皆可?  相似文献   

16.
贵刊1994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车文上先生题名为《关于编研工作的一封公开信》(以下简称为“公开信”),为彻底否定档案文献编研工作,提出了所谓的“十条理由”,实为十条“罪名”,上纲上线,无中生有,确是“文革”以后档案界少见的一篇奇文、贵刊虽于1995年各期内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直接或间接地予以批驳,但笔者认为对车先生的这篇奇文,尚有加以逐条剖析、以供欣赏而正视听的必要。一、“公开信”否定档案文献编研工作的第一条所谓理由,是说编研一词只是近几年来由“档案部门中一班喜欢舞文弄墨的朋友为了逞一己之能而杜撰出来的名词…  相似文献   

17.
一时间已经过去近20年了。70年代末,有一次向我的朋友勤廉提起:省广播电台有位叫张爱萍的,她播新闻通讯或专题节目时,富于感情的声音很美!勤廉红了脸:“你说的就是我爱人。”又过了10来年,时当80年代末,我又问勤廉:“一些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播音工作、人物访问、游记一类文章,语言很流畅,笔尖蘸感情,署名是张培,看来是个年青人,你可认识?”勤廉又红了脸:“张培已经不年轻了,那是我老伴的笔名……”我们齐声哈哈大笑了!这才是“天上地下”人间何处不相逢!二  相似文献   

18.
九九重阳节     
《云南档案》2006,(5):43-43
农历九月初九,因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  相似文献   

19.
甘泉  蔡斌 《新闻前哨》2006,(6):59-60
一、广播原创作品减少,警惕改编抄袭之风蔓延 “原创”一词,是音乐术语。是指作曲家独立思考创作出的最初始的音乐作品。与这个词相近,音乐中还有“原唱”、文学作品中有“原著”。与这个词相对或相反,还有这样几个词:“改编”、“加工”、“抄袭”、“剽窃”等等。它们与“原创”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创”是首创性的劳动,而“改编”、“加工”虽然付出了一定辛劳,但本质上只是对原物的调整,内核没有改变。至于“抄袭”、“剽窃”。则根本谈不上任何付出,与“偷盗”无异。  相似文献   

20.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汉语词可以分类,汉语词一般都有固定的归类,在今天已成定论。但有一部分词偏偏很活跃,不愿“从一而终”,于是酿成了一场至今尚未了结的悬案——词的兼类问题。从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的“词类通假”学说到今天的词的兼类或活用,经历了众多转折——《国文法草创》的“词类活用”学说;《中国现代语法》的“词的变性”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