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调查采访时,一名热心学生将笔者领进一家名叫“极速蓝猫”的网吧。网吧里只有三个人,一个是老板,一个是网管,还有一个看上去像是学生。给笔者当“线人”的学生告诉笔者,老板就是他们中学毕业的学生,当年曾是网吧的受害者,后来由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了害人者。学校周边的网吧,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他们中学毕业的学生开的。现在网吧里虽没什么人,一到晚上,这儿每个坐位都不会空着,几乎清一色是学生。笔者问老板有没有什么刺激的玩,老板笑了:“啥叫刺激?我们这儿玩的,没有不刺激的。”“线人”悄悄告诉笔者,只要肯付钱,在这儿什么都可以玩,甚至…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人的最初的历史的总称‘日耳曼人’是由克尔特人给他们取的。”在我国习惯上,通常以“日耳曼人”来称呼中古以前的德意志人,只是在中古以后才把它称为“德意志人”。但是,在德文中和恩格斯的《起源》一书中并没有这种区别。 关于德意志人的氏族和国家,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用了将近两章的篇幅加以论述。笔者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着重谈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新教材让教师“讲”得少了,让学生“动”得多了,确实体现了素质教育。可是一个班有50-60多个学生,怎样让他们都活动起来呢?怎么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参与了活动呢?活动之后,怎样才能检测出他们有没有通过活动达到学习的目的呢?在近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合作学习”就是一把行之有效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我校从实际出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于1994年下半学年决定开设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班。从开班至今,已有七人到我校留学,他们主要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现在就读的有六人。他们主要学习“基础汉语”,“汉语口语”,“汉语听说”,“汉语读写”,“汉语会话”,“现代汉语”,“民俗风情”等课程。笔者于1995年下半学年担任留学生《听说》课程,本学期又为他们上《汉语口语》课。同时,自去年年底以来,笔者作为外籍留学生的生活顾问,与他们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因而对他们的了解也更为深刻些。在此,我仅就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英、汉语言习得机制有着相似之处 作为表音文字的英语,它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以“听觉为中心”的大凡过英语课的教师都知道,英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业开公司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他们过人的魄力、超前的眼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却不得不令我们钦佩,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经历。于是笔者找到了这样7个人,虽然已经开了一冢公司、做了好几个CASE,但刚刚大二的他们,看起来仍学生气十足,举手投足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由于种种原因,笔者只见到了其中的三位核心成员,或许你和他们是“哥们”,或许你还不认识他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词源学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掌握语法的人也就是具有魔力之人。17世纪,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使用拉丁文。他们用拉丁文来书写、对话,进而增加他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控制力。为了把“词语连在一 起”,他们使用了“语法”(grammar)这一神奇的概念。语法开始和有权有势的人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grammar”这个词里的第一个“r”字母逐渐变成了“1”(“r”经常这样转变),  相似文献   

7.
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名探哈莱金。打电话的人说在贝利公寓刚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哈莱金驱车赶到公寓门口,打电话的人——一名公寓看门人已在等候。他对哈莱金说:“今晚我值班,大约半小时前突然停电,一伙人冲了进来。他们直奔外出不在家的格林先生的房间,撬开保险柜,偷走了格林先生的2万美元现金和2块金表。他们一走,我马上给您打了电话。”“当时您在什么地方?”哈莱金问。“我看见他们人多,就躲在储藏室里了。”“这些人有什么特征没有?”“有,他们一共5个人,为首的好像是个英国人,因为他手里拿着手电筒,当手电光从门缝里射进储藏…  相似文献   

8.
4月13日下午,一位来自扶桑的耄耋老人在南京大学举办个人演讲。此前一天,他中文版的战时日记在南京正式出版。这位老人便是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为倾听老人的“实话实说”,笔者来到了南京大学。但当我打听会场所在地时却颇为尴尬。一连问了两个人,他们只是遗憾地摇摇头“对不起”。一对牵手的“恋人”走过来,笔者再次上前打听,其中一个反问笔者:“是哪来的科学家吗?”正当笔者哭笑不得时,路过的一位历史系的同学上来搭腔,给我指了路。会场气氛很热烈,场外的“声援长幅”也留满了许许多多正义的签名。在台下为这么一位执…  相似文献   

9.
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塑造的奥楚蔑洛夫这个统治阶级的鹰犬形象已被公认为文学史上典型人物画廊中最精彩的画幅之一,但对那个被狗咬的赫留金和巡警叶尔德林及围观的人,却少有人提及。笔者认为他们是契诃夫笔下众多小人物中的一部分,是一群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卑劣、庸俗的市井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小市民的无聊、卑微、愚昧的心理状态和可恶的无赖习气。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定的、批判的,是“指责多余同情的”。赫留金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一个闲得无聊的“荒唐的家  相似文献   

10.
有五个酒鬼,他们的绰号分别是“茅台”、“五粮液”、“西凤”、“花雕”和“二锅头”.某年春节,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向其他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人赠送了一件礼品;没有两个人赠送的是相同的礼品;  相似文献   

11.
红灯亮“为什么两个人比一个人重要?”三个小伙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是不一会就吵起来了。明明要看奥特曼,聪聪和强强却都要看机器猫。明明说:“这是在我家,要听我的。”正说着,妈妈出来了,问清了缘由之后,对明明说:“明明,他们俩是小客人,而且他们两个人都要看机器猫,2比1,你应该让给他们。”明明一脸的不高兴:“为什么两个人比一个人重要?我要看奥特曼!”“拔萝卜”老师正在教“拔萝卜”的儿歌,解释过歌词之后,老师说:“萝卜需要小朋友齐心协力才能拔起来。”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就能拔起来,不需要其他人。”另一个孩子坐…  相似文献   

12.
铲除三人怪     
京城有三个人怪,武功不错,他们凭着自己有功夫在身,就到处惹事生非,搅得城中百姓不得安宁,百姓甚为恼火。有一天,三个人怪在街上跳“Para Para”,听见有人说:“这三个人怪,要是在渝城早就被三大高手给摆平了,还能在这里猖狂?”三个人怪互相看了一眼,飞到刚才说话的那个人面前,只见其中一怪问:“此话当真?”那个人见是三人怪,声音都吓变了,说:“绝无戏言,他们是《课堂内外》的小编,专和那些无恶不做的小人作对。听说他们还消灭了光明十三妖。”三个人怪听后把那人揍了一顿,便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13.
最可爱的人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当我们置身于拥挤堵塞的马路上时,总会看到他们;当我们在路上遇到突发事件而急需帮助时,总会想到他们。也许你已经猜出他们来了,对,他们就是武警战士,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一、“直线十方块”我们所采访的这支武警队伍,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街头巡警”。当人们在街上看到另p一个个笔挺庄严的“绿军装”时,决不会想到他们的平均年龄竟然只有18岁。当谈到这一点时.战士们都深有感触。“军营是一个磨炼人的地方,可以培养出一个入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过硬的思想作风,这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的…  相似文献   

14.
“生产人”与出产品倪邦瑞日前去一家企业调查,发现厂职工技术夜校的门旁边又挂上“开发办公室”“接待室”“党员活动室”等好几块新牌子。厂长说,他们厂的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现在生产忙不过来,职工技术夜校自然就难以正规化了,于是,干脆来个“一室多用”。笔者闻...  相似文献   

15.
有三个人死后来到了天堂,他们分别为商人、政治家、军人,就在他们要进入天堂大门的时候,一个天使将他们拦在了门外。“先生们,请你们回答上帝的三个问题,回答完以后,就可以拿走一盒子,里面装有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商人早已经不耐烦了,他首先站了出来。天使开始问他第一个问题:“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商人不假思索答道:“金钱。”“好,第二个问题是说出你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形势下,形成“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对于这些情感上的“弱势群体”.怎样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是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义务。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不足之处,望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3个泥瓦匠。他们都在同一个建筑工地上砌墙。一天,一个人来到他们身边,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8.
陈红 《语文天地》2012,(9):35-36
在笔者的想象中,汉字的复杂多样,应该让外国人望而却步。可跟他们交流后,才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千变万化的汉字是让外国人对汉语着迷的一个主观原因,在他们看来,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变个字,“太神奇了”、“太有魅力了”;二是同一个字竟有不同的读音(多音字问题)常常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头都大了”、“都不敢念了...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具有某方面的“特长”,一个学生某学科特别“冒尖”,一个科学家在某专业“领先世界”,不仅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商,而且也与他们对某方面的兴趣爱好有特别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制约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兴趣爱好对智力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  相似文献   

20.
王爱菊 《文教资料》2007,(8):180-181
安徽省高中从今年秋季起启用“新课程”。在高中“新课程”培训开始之前,教师们对高中“新课程”有着怎样的“前概念呢”?针对这一改革,他们持怎样的态度呢?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安庆地区的高中教师,共136人。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前概念”中,“新课程”的实施将会带来他们工作量的加大和工作难度的增加;大多数教师对实施高中“新课程”持赞成和肯定态度,并认为“新课程”实施前对教师进行培训有必要。同时,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方案的了解比较有限。笔者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