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不断发展,最终形成我国古代特有的建筑文化。如何探索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进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当今我国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期,历史建筑保护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的科学保护观念随之普及开来。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应遵循由历史建筑保护相关国际宪章衍生而来的规范化流程:现场病害勘察与诊断基础上的方案设计,实验评估后的保护修复与实施,修复后的持续监测、评估与维护。近年来,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在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就我国在历史建筑的材料病理诊断、修复与监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回顾总结,并探讨在科学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的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矛盾,希望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科学保护,为传承我国的千年古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于如涛 《科技风》2011,(19):167-168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迷信思想与现代住宅建筑的科学选址对照,以及大自然地质性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力。并用现代建筑的科学理念普及科学思想,清除隐藏在人们心中封建迷信的建筑选址陋习,弘扬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将现代天文气象学知识和地址性灾害等因素融洽在人们对住宅建筑的科学选址理念当中。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是沿着科学可以提高自身"技艺"、可以为变革社会制度提供物质准备、可以更新文化内核的线索而不断深入的。从洋务派到现代新儒家,期间所展开的一系列关于科学知识的宣传以及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为近代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提供了富有意义的理性借鉴。由于中体西用框架的束缚,文化保守主义者在科学的价值体系与传统的政治、道德信仰之间自我扬弃,最终选择了坚守文化传统以实现社会变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创新文化、科学精神与城市技术人才吸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伦蕊 《科学学研究》2009,27(2):170-175
 城市独特的创新文化是其吸聚技术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对沪、穗两市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经济因素对城市的技术人才吸聚能力并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而城市创新文化对技术人才的流动和聚集发挥了引致作用,形成了一种人才集聚的自组织机制。通过深入考察沪、穗两市创新文化的现实特色及其历史渊源,本文发现,海派文化能够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和新事物,因而成功实现了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而由来已久的弱包容性文化特质使得岭南文化既没有强烈的儒家人文文化作背景,又未能在开放契机中充分吸纳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中的价值理性。相比之下,海派创新文化更重视基础科学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方面,具有自由探索的纯科学倾向;而岭南创新文化则更重视实用技术和科学的社会功能,具有功利化的倾向。正是城市文化品格的不同导致沪、穗人才创新模式与流动向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将传统建筑物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传承和创新我国的建筑文化是国家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吉安在城乡建设中高度重视庐陵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通过打造"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意蕴、融合庐陵文化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将庐陵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等系列行动,使得庐陵古韵与时代气息交融并存,打造了吉安独有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7.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矛盾一直存在。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融入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使传统建筑文化面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同时,中国建筑也面临着一个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现代建筑发展的同时保留传统建筑风格。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的优秀案例的调研解读,探索传统与现代共存及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的解决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解读和反思,从多视角、多层面闸释、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传统发展的背景、动力和形态的异同,揭示了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启示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进而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钱学森在1996年6月提出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11个大部门之一。和其他的科学技术大部门一样,建筑科学也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最高位置,并且通过建筑哲学这座桥梁和建筑科学联系,指导建筑科学理论和实践。钱学森的建筑科学体系是在21世纪我国城镇化高潮的前夕提出来的,深入学习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将会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建筑在设计的时候采用风雨楼,坡屋顶等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文章就现代建筑是否要沿袭传统做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结论:对于文化的特色,在城市移建过程中还是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形态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建筑的外观设计中,顶部的形态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个建筑的标志性部位。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外观的顶部形态设计形式也越来越现代化、个性化。在设计中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也直接使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出现了更多了新特点。本文就通过分析建筑顶部形态与城市空间环境、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新特点,并阐述了建筑顶部形态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孙小淳(以下简称孙):王院士,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想问您的问题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中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科学;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包括。  相似文献   

14.
现代哲学和科学思潮下的人地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也是哲学世界观和科学世界图景的基本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人地观产生的三大源泉 :现代哲学、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科学。在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和现代文化思潮交汇作用下以及全球问题的出现 ,使传统人地观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刘海滨  荣鹏鹏 《今日科苑》2007,(12):157-157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或民族特征的形式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呈现并张扬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把握与创新传统。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怎样应用传统的建筑元素,从而进一步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建筑受笛卡尔普遍数学模式影响,企图用完全合理化方案改造现代城市生活,但其解放的乌托邦梦想却最终带来普遍压制。后现代建筑深入反思了现代建筑的失败经验,并试图超越后者,尤其表现在它对建筑的沟通性、地方性和历史性的重视上。后现代建筑不再像现代建筑那样拒绝传统,而是让所有那些过去的样式以变形的方式重现,这是在以反讽和戏仿的方式向传统表达敬意,是通过赋予旧形式以新意义来显示其对历史的批判性继承。反思后现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批判与超越,将有助于我们建造出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8.
绿色文明也就是环境文明。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能源、信息和环境。现今,发达国家评价城市的标准已经从过去的工业、技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逐步转向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提倡城市与自然共存。上个世纪末英国人曾经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想,近一个世纪来,这种构想已在不少地方变为现实,并成为越来越多的地方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准  相似文献   

19.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本身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在我们国家五千多年的文明中产生了许多传统吉祥图形,如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商周时期的饕餮纹、六朝时期的忍冬纹(卷草垃)、明清的道八宝等纹样等,这些纹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现代设计中经常被采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不能只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要研宽和认识传统纹样运用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装饰的本质内涵,并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对当代建筑的创新,更好地把它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其具有传统的神韵,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李东红 《金秋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