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先生因病逝世了,一个一生推动中国光学前进的人,永远和我们离别了。噩耗传来,我正在国外,想起我们失去了这位为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献出一生的敬爱的老师,我的心里感到隐隐的阵痛。我立刻发了一封唁电给王森同志,临时凑了一副挽  相似文献   

3.
黄炳超,男,1949年出生于广州市,祖籍广东开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研究员,昆虫学家,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昆虫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保护、农业昆虫。他在水稻害虫及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水稻抗虫基因及水稻品种抗虫性研究等方面有卓越的造诣,是我国杰出的植保专家。2009年4月获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即将来临。翻开20世纪的中国科学史,你会发现一个闪光的名字——王淦昌。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对核科学技术有多面的重要贡献;他的科学生涯,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壮大密切相联。1995年1月12日,王淦昌与钱学森、黄汲清、王大珩一起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  相似文献   

5.
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学工程领域杰出科学家,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在全息光学、微纳光学、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光栅衍射矢量模态理论、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等研究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穆荣平  廖原  池康伟 《科研管理》2022,43(10):160-171
准确把握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是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综合使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组合对1901—2021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的时间集中在35~45岁,其重大科学贡献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平均年龄在57~58岁,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呈现下降趋势;(2)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短,物理学等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长;(3)杰出科学家通常拥有良好的科学教育背景,并在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进行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4)杰出科学家的涌现表现出较强的群落效应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师从名家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家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介绍《地球物理学报》主创人之一,第一任主编翁文波院士民主办刊理念,一片丹心探查石油的爱国情怀,接受周恩来总理重托苦心钻研并实践天灾预测预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翁先生爱国、为民的崇高境界,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对我校骨干教师的带教指导,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得到提升,专业素养得以优化,并获得一些教学展示平台进行展示、锻炼和成长。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谢学锦院士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勤奋耕耘在化探工作的第一线。他先后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和金属矿床的原生晕分带特征,提出并全面部署和系统指导了中国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2007年他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最高奖项——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首届颁奖大会上,谢学锦院士又荣获2011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在耄耋之年再次成为后来者的表率和楷模。  相似文献   

10.
徐飞  汪士 《科学学研究》2010,28(7):981-985
比较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大群体,研究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科学家科研创新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统计结果显示,上述两大群体的行政任职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科学家行政任职与科研创新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此同时,中外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据此,可提出我国杰出科学家社会角色定位对科研创新影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03年2月27日,世界科学界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一位中国女性科学家的身上。当她以一袭红色唐装从容登上领奖台时,全场为之热烈鼓掌。她就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获奖者李方华院士。 这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的奖项,每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一次,专门授予全世界范围内最杰出的科学女性。在众多参选的女性科学家中,李方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作为第一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性,在绚烂的"女性诺贝尔奖"光环的背后,是她五十年的寂寞耕耘:科研条件的局限、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负,在种种困难的限制下,她一路闯来。  相似文献   

12.
吴良镛,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3.
人物简介:功能材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物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相似文献   

14.
这里发表两篇缅怀著名科学史家钱宝琮先生的文章,作者钱熙、钱燕是钱宝琮先生的女儿,两文均系1991年所作。文字不长,但字里行间不仅充满了父女亲情,而且真实地反映了钱先生抗战前后的生活、工作情况。透过这些具体事例,人们可以领略到钱先生不畏艰辛,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子女、学生亲切关怀,教书育人的精神;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忠于事业的思想品质;热爱祖国,顾全大局,一心为公的精神境界,……这是研究钱宝琮先生治学、工作、律己、为人的宝贵史料,特刊于此,以纪念先生诞辰105周年。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管理》2005,25(5):F0002-F0002,F0003
  相似文献   

16.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陈毓川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赴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1959年归国,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兼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相似文献   

17.
论文论述了杨武之对中国和世界近现代数学史的贡献.作为数学家,杨武之在数论和"华林问题"上有突出成就.作为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数学家.文中以西南联大、杨振宁、华罗庚、陈省身、闵嗣鹤等时期和人物为重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王淦昌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代学术带头人,是我国粒子物理和核物理方面永不停顿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核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名誉院长和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如约来到陈绍蕃家里的时候,这位已是85岁高龄的学者正坐在电脑前忙着写作。窗外一簇茂密的竹子、室内满桌子摊开的资料伴着他,略显迟钝的双手敲打着键盘。看到我们到来,陈老艰难地从座椅上站起来,戴上助听器,张罗着为我们倒水。与他相沫一生的老伴今年七月份刚去世,家中就他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开大学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年龄最大的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他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工作的灵魂,是科教界呼吁爱国主义最殷切、最执著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