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桐城六尺巷     
正路过小镇桐城,决定下车游览一番古今传扬的六尺巷。独自一人,按着路人的指点,在桐城的西后街,寻到了这条平平常常的小胡同。六尺多宽,百米来长,地面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的来由是有一段佳话的。相传,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京做了宰相,家人打算扩大  相似文献   

2.
六尺巷传说源于桐城,通过方志、口碑、风物及戏剧等媒介流传。运用文化符号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解读六尺巷传说,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大量象征符号和丰富的人类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提起这首诗,人们自然想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宰相张英,也算得上是我们的安庆老乡,他接到家人因吴姓邻居占用宅基地而求援的书信,便以此诗回复,结果家人让地三尺,吴姓也深受感动,同样礼让三尺,形成了闻名乡里的“六尺巷”。  相似文献   

4.
话题亮相: 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壁,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放弃了面子上的威严,却争取到了邻居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文题一宽容是一种美德[阅读材料]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家中与当地叶姓争地界不休,家人要他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权势出面干预,压叶姓退让。可张英却给家中寄诗一首说:“一纸书来只为墙,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有一种规劝诗深含哲理,教人处世为人,劝人为善,促廉戒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安徽省桐城县六尺巷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史载,桐城张英,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因宅基地纠纷,写信给张英,请求他以京官的名义参与宅基地纠纷,不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信后,给家人写去这样一首劝解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这首规劝诗后,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地。叶家见张家退让,也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这条闻名遐迩的六尺巷。以诗词…  相似文献   

7.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8.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9.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10.
心宽则无墙     
<正>最近读了一本散文集《心宽如海》,让我想起了"六尺巷"的典故。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而县  相似文献   

11.
学会宽容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从古至今,人世间多少憾事、多少悲剧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争强斗逞,不能相互宽容而发生.人们如果变得冷静了、明智了、宽容了,世间就不会发生太多的悲剧,不会出现太多的不幸. 在安徽桐城有条著名的"六尺巷".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与邻居在宅基地上发生争执,家人飞书,让张英"摆平".张英给家人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张英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相似文献   

12.
桐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存于菜子湖水系区域内,既沾溉了桐城地区悠久的民歌传统,又受到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桐城渔歌继承了“桐城歌”最典型的“七言五句体”艺术特征,并保留着“桐城歌”传统的起句“程式”要素。桐城渔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当以对待“非遗”的客观态度看待它,做好相关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六尺之孤     
<正> 六尺之孤,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编纂的《汉语成语大词典》释曰:“尺,指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市尺的六寸。孤:幼年失去父亲。指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这个解释大体不错,但给人一个疑问,尚未成年的孤儿为何仅以六尺来衡量?考《周礼》卷十三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曰:“七尺谓年二十知者。《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六尺谓年十五,故《论语》云:‘可以托六尺之孤’,郑注云:‘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彼六尺亦谓十五”。《后汉书·明帝纪》:  相似文献   

14.
安徽桐城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旅游景 点--六尺巷,这是一条长100米、宽2米 的小巷,巷子的一边是康熙时的文华殿大 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宰相府旧宅,另一 边为其邻居吴氏的住宅。张英在京做官时, 吴氏越界建房,家人驰书京都报告张英,希 望他凭借官威压一压吴氏的气焰。张英回 诗一首:  相似文献   

15.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16.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相传曾有两户人家相邻,因这土地应怎分,谁家多谁家少起了争执。一家有个亲戚在京城做官的,便写信告知,那个官爷便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户人家便退后三尺,邻居一见便心内惭愧,亦退后三尺——于是成就了这六尺巷。  相似文献   

17.
做人要大度     
大度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周围,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是做到宽以待人的人,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不知大家都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没有。说的是两家人盖房子为多争点地盘儿,谁也不肯向后退让几步。其中一家人因听了他们儿子的话,感到儿子的大度是一种美德,于是便把墙拆掉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适逢方以智诞辰410周年。为此,学界歆然在怀,先后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多样活动,隆重纪念这位博采众长、会通中西的伟大先贤。在方以智故里桐城,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安庆市桐城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纪念方以智诞辰4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桐城世家文化论坛”;在安徽省会合肥,安徽省博物院举办“集千古智——方以智主题文物展”,并出版发行《方以智文物集萃》,开展“方以智诗词朗诵会”;安徽大学和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方以智学术研讨(2021·安徽)——方以智学说之过去、  相似文献   

19.
李详“桐城派”批评是“宗派”之争、“骈散”之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的合力效应。“派别”界说上,李详否认“桐城派”,有意误读其义界,忽略流派多元性,存门户之见;但他于“桐城”之外率先命名“湘乡派”,点明“桐城派”转型契机。“骈散”观念上,李详批评“桐城派”、批评林纾,有意张扬骈文地位,争夺话语权;但他指出“桐城”古文空疏之弊,理性评价“桐城先贤”与“桐城后学”,利于“桐城”古文近代转型。李详立于“汉学”阵营,批评遵奉“宋学”的“桐城派”,以宣扬“汉学”;新、旧文化冲突时,他自觉以“旧派”文人身份对抗“新文学”阵营,力图维护“旧文学”。梳理并反思李详“桐城派”批评,对深化李详研究、“桐城派”研究、骈文学研究、近现代文章学研究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皆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桐城文,寡妇之文也。”桐城派作为一门散文流派,曾在清代风靡文坛,占尽风骚。但因其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受到猛烈抨击,被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斥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而最早著文痛骂桐城派的,却是清光绪间举人、桐城人陈澹然。他博学卓识,对墨守成规的桐城派深恶痛绝,坚持走自己的治学道路。他在文章中写道:“桐城文,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