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私语     
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三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四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72006年5月号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五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六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让心泉自然地流淌。七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冀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一在这里,准有耐心和细心,准就能取得成功。”那么,怎样去触及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师生之间真诚沟通呢?我尝试采用“笔谈”这一沟通渠道,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约会”。  相似文献   

3.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讲演中在作文中酣畅淋漓地倾泄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胆略与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相似文献   

4.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教育一线,他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科学指导教育,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理念,至今仍是教育思想的瑰宝。  相似文献   

5.
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变外部强化教育为内部激励教育。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多一些体验,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培养学生用心灵去体验事实的一种能力,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用关爱之心来触动学生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感化学生,用理去说服学生,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苏彩芬 《考试周刊》2011,(57):219-220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变的基调:爱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们共同向往的完全一样的心灵沐浴。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会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雕琢他们的灵魂。”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教师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袒露自己的胸怀,用宽容、认同、信任去激励每一个学生,用最真挚的爱去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  相似文献   

8.
“爱”是教育的基础 ,“严”是教育的手段。“爱”和“严”并举才能达到完美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可以用“喜”和“怨” ,“亲”和“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教师必须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活思想、活动态 ,和善地、耐心地教育和疏导。教师不能以自己 (成人 )的心态去理解学生、管理学生。应当把自己回归学生同龄的心态 ,才能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才便于与学生心灵沟通 ,才利于选择更有效的教育手段 ,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现在的在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溺爱有余 ,管教不足 ,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我看来,荣辱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而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真实的、基于心灵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真教育要“打到心里去”。不能“打到心里去”的教育是伪教育.最后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的人生信仰。荣辱观是价值观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荣辱观教育正在守卫我们的价值底线。“知耻”“晓荣”是人生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用审美的眼光“读”心灵●秦志强陈明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审美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学生五彩斑斓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微妙、精致的,教育者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读”学生的心灵。如果我们不能“读”懂学生的心灵,那么,即使是绝无恶意的误解或轻描淡写的指责,也有可能推翻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记得读过这样一则外国故事: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  相似文献   

11.
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塑造美的心灵。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生物教学中的美育功能,那么不仅有助于塑造美的心灵,而且会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做到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去塑造新的一代。  相似文献   

12.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爱心,用心灵去感受,用爱去呵护,用爱去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相似文献   

13.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解释心灵与世界怎样联系在一起,教育要做的正是把儿童的心灵与世界联系起来,让儿童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这一点上塞尔意向性理论可以为教育提供启示.心灵通过“内在的意向性”与世界相连,满足条件是理解意向性的关键,在语言的作用下意向性获得丰富和发展.教师要把目前对学生来讲是以“派生的意向性”为表达形式的教学内容回溯到“内在的意向性”,办法是确保满足条件实存,并且要让学生“实际地经验到”满足条件,直接经验只是“实际地经验到”的初级阶段,在意向性发展的不同阶段概念也可以“实际地经验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得心灵丰富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4.
李小丽 《考试周刊》2009,(7):212-212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论》中有这样两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在美术教学中,我所理解的“理解教育”应该是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再把学生当做容器,不顾他们理解与否,拼命灌输知识。应更多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理解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的灵魂牵引、心灵导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与兴趣,用心灵去呵护心灵,达到个体生命不断的快乐与激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刘丹 《教育艺术》2005,(11):11-12
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成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的确,教师的使命是唤醒,通过各种灵巧的教育手段去触摸学生的心灵,去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良知和潜能。语文学科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无论是传统的“文以载道”,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心灵的力量     
2014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年。“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之于教育人.就是要以触及灵魂的思想高度去力推教育改革,以"心灵碰撞"的正能量去激励、教化学生,让每一个孩童心灵都“感应”到幸福成长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一、用诚挚的心灵去呼唤学生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就该用诚挚的心去唤醒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俗话,叫“教学生要教心”。我想这句话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心是教学生的心。也就是注意学生心灵品德的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心还是要和学生“交心”。也就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和学生要有心灵的交流,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我师范毕业,怀着满腔热情走上了我强考及格,通过2002年的中考,顺利地升入高中。渴望已久的讲台,开始了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对汤勇的进步,我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作为老故事一:用老师的真爱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闲散的、厌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的像汤勇一样的学生,我们只有永不放弃对他们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是的,没有爱,就教育,把爱化作涓涓细流,去滋润、去灌溉那片心灵没有教育。我对学生真诚的爱,引导我走进学生丰的土地,学生心灵的沃土上就一定会生长出参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