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唐五代《杨柳枝》的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历史进程和多样的艺术风貌。文章主要以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正编所收《杨柳枝》词为依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唐五代《杨柳枝》词的创作作了必要的梳理,同时分析了其赋题与非赋题、内容题材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党月异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39-41,60
纳兰性德的词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具体表现在情感模式上是极度生存重负下主体自我的心理泻导,表现在时空处理模式上是以梦和回忆为契机,以主体心理时空为参照,表现在意象群模式上是渗入了主体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3.
《杨柳枝词》清溪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唐·周德华二十年,在时间的悠渺的长河里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对尘世中的  相似文献   

4.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所开创,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题材广阔、情感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宏阔、抒情酣畅淋漓。就豪放词来说,"阳刚之美"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以其极具个性色彩的方式对词境进行了相应的阐发,其内含的类似坐忘、顿悟等多种因素引来众多评论家的析议,而这其中又以灵感说的解读较为普遍.本文深入分析况氏词境的内涵,试从词学创作论的角度对其个性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北朝乐府《折杨柳》是唐人《杨柳枝》的前身。作为乐府古曲的《折杨柳》,主要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唐代《杨柳枝》仍然是以哀怨的声情作为其底色的。《杨柳枝》之舞,主要是摹拟临风而舞的杨柳的姿态,似为软舞。至晚唐薛能,始成健舞。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77首送别词,这些词意蕴丰富、技巧独特,极具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既能品味到普通送别词的伤离意绪,又能发现蕴含于其中的勉励相期;既能看到稼轩政治情绪的外化反映,又能捕捉到南宋特定的时代精神。此外,多种艺术手法连用的创作技巧是稼轩送别词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闺秀与名妓历来是女性词创作的两大主体.然而在雍乾时期,随着官妓制度的废除、私妓文化修养的衰减、士子与歌妓关系的变化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金钱诱惑使歌妓以精通诗词曲赋为时尚渐变为以追逐利润为指归,名妓创作群体遂开始衰落.闺秀却仍以其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在词坛占主要地位.她们多数出身大家世族或来自书香世家,多才多艺且交游相对广泛.  相似文献   

9.
崇雅正、黜俗艳,以“雅正为宗”、“雅正为尚”,这是贯穿整个词史的创作审美理念。而以“雅正”作为词学批评标尺,指点词坛创作风尚,引领词学创作风气,也是一种独领词坛风骚的词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李煜后期词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五代词人李煜的后期词作给当时文坛带来了新气象,改变了花间派的创作传统,扩大了词的内容,开拓了词的意境。作品格调虽有些伤感,但艺术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1.
歌诗,新诗史上一个渐被淡忘的语词, 但在中国诗歌史上,歌诗却是我们民族诗歌的显著特色, 是中国历代诗歌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诗危机重提歌诗传统,其予以我们的启示集中于一点: 诗待乐而传播, 诗因乐而升华, 􀀂 有意识的传唱 可能成为新诗发展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以来,语文试卷命题发生巨变:价值取向,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从侧重单维走向“兼顾三维”;命题内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刚性走向弹性;命题方式,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人性化。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当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自从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正式提出“意境”一词来,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孕育期,,唐至宋末的诞生期和发展期,明清的成熟期和定型期以及近代的总结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大脑非平衡自组织模式在《构成》课程中的运用。强调开发学生大脑潜能,充分发挥左、右脑的作用,唤起潜意识,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灵感思维等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但是艺术工作者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也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诗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中,文化与文体构成了两个重要话题,前者涉及文学的"外部规律",后者涉及文学的"内部规律";前者属于"他律",后者属于"自律"。以前者为主导就面对强调社会功能时代体验的文学史;以后者为主导就面对着重诗歌本体艺术传承的文学史。回顾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百年来前者亦即文化因素要比后者亦即文体因素更有影响力,而且总是前者制约了后者的演化道路。正是由于文化观念制约了文体观念的自然演化,才会构成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困境。  相似文献   

16.
韦梦雪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1-12,23
柳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涵的丰富非其它意象可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种:一是象征离别,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的绵绵相思之苦。古代有折柳送行人的习俗,诗人多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二是用杨柳象征春天,柳眼、柳芽、柳丝、柳叶、柳花、柳絮,皆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三是以柳喻人,寄寓身世之感。既有男性诗人用以比拟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也有女性自比自叹,自抒胸怀。  相似文献   

17.
增值税会计的大量理论与实践表明,现行增值税会计同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等存在不少冲突,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决策。而现行增值税会计属财税合一模式,会计处理过分让位于税法而放弃自身原则是导致这些缺陷的最根本原因,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改革,实行财税分流的增值税会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辛稼轩的爱国词在当时就对爱国志士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到了清代,尤其是到了晚清时期,稼轩风又再次鼓扬起来,为中国的爱国词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一笔。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行”题歌诗与七言歌行体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七言歌行的成熟正是全面吸收和发展了汉乐府“行”题歌诗的精神和特质,因而汉乐府“行”题歌诗作为一种诗歌范式对七言歌行的定型起到了奠基作用。“歌行体”所受汉乐府“行”题歌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叙事功能向抒情转化;沿用一些句式及铺排手法;由外向内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