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代替旧的物质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超越物质主义哲学体系为前提,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为根本,以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本位、“革命的实践”和以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为实現共产主义而奋斗,为什么要讲馬克思主义哲学呢?馬克思主义哲学同无产阶級革命、共产主义运动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呢? 为了讲清楚这些問題,最好从头讲起。現在我們簡略地讲讲: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紀中叶。那时,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經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前者所“唯”之“物”是感性对象 ,即现实 ,后者所“唯”之“物”是本体化的理性客体 ,即抽象物质。强调抽象物质逻辑上只能得出维护现状的结论 ,强调现实则意味着改变现状 ,因为抽象物质与实践无关 ,而现实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通常是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作相互对立的理解,本文在对本体论的含义作初步分析后。结合自己对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认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为了提高哲学课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在教材处理上要抓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教材的系统性 (一)把握教材整体上的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由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三部分组成;历史唯物主义由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社会意识诸形式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五部分组成。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把握物质世界的一种“成见”,是建立在广泛实践感觉经验之上的一种“测度”,是在遵循物质与意识相对立相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们的客观实践来把握世界,其关于物质的“成见”“测度”与“抽象”,表现出比古往今来其他哲学更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出更大的普遍性,同时也更具系统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它区别于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 ,也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般物质 ,是对以往哲学“本体论”的扬弃。以物质概念为基础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立脚点的错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总体特征而言不是"二唯体系"而是"实践一元",当代唯物主义最高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与核心,而且是它的的全部内容、本质特征、思想精华与活的灵魂,它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如何唯物辩证地去认识世界,而在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了实践的把握,即把实践作为生成和确证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也实际创造历史的感性物质活动来理解。正是这种特殊的实践把握方式破解了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之谜,并将旧唯物主义中内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内涵解放出来并做了精辟概括,使之在融入社会实践中焕发出极大的革命活力,从而使人类历史以及属于人的其他一切领域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获得了实践性的逻辑建构和自我贯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 ,柯尔施1 92 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 ,把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来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迁、理论实质和现实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特质 ,所有这些都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哈贝马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内容,其基本涵义是哲学认识论,科学历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其中贯穿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辩证法;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有明显差别,因而不能用“实践的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脱离现实,不切实际,不能满足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需要。与旧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是现实革命性。马克思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以劳动为基点,实现了哲学的现实转向。马克思哲学是劳动哲学,是为劳动者服务、为社会主义运动服务的新哲学。把握马克思哲学,须强调现实性,突出革命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意蕴。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体现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应然设定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与社会背景的置换相适应,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使命,应由单一的制度批判和建构,转向制度建构与精神文化建构两个向度并重。在与现实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路径,也是凸显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我改变”意义和功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存在方式成为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而追问“哲学在哪里”即是对哲学存在方式的具体考量。文章首先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哲学存在于充满哲学个性的哲学家、一定的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从七个层面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个性特质,强调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最后指出,研究马克思哲学必须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哲学个性为前提,以避免误读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4.
当前活跃在理论界研究话语中有四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内容,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现实使命,以实现全人类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特征通过四种特殊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肩而立而又互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为了展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工程,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因此而出现的各种特殊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是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现代哲学,实践产生了马克思哲学,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正确回答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而且也蕴涵着指向未来的哲学旨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应从马克思哲学所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在的一致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形式四个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科学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脉搏,创立了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可以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可以用其他名称来指称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与核心的观点是实践观点,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但不是一种体系哲学。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是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人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部分;而在他之后,辩证唯物主义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则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这一特殊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独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其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被修正的曲折过程.第二国际理论家作为马克思学说的正统继承者,在同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竭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理论上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概括和阐发.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他们未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作用,未能看到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当代意义,依然把马克思哲学当作近代哲学来看待,因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在他们的解释模式中,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性被遮蔽起来并被"实证化"、教条化,因而阻滞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