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多部门模型,通过反事实分析考察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动力。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是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非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资本深化和财政支出扩张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贡献力度较小。内生性偏好变化等需求侧因素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的劳动力市场扭曲下降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不容忽视。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资本深化和财政支出扩张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和非农业部门资本深化是1978—199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非农业部门资本深化和非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1995—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区间的对比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2.
全面审视投入-产出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须对产出增长中的要素投入贡献和技术进步贡献作出识别,以明确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在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差异测度方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区域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效率差异,以揭示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分析表明,初始改革对地区生产效率的激励是非均衡的,地区间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均衡性贡献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选取安徽省1990-2006年数据,以进口、出口和FDI作为对外开放的替代变量,并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传递的,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较小,目前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要素投入增加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安徽省1978—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实证分析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产出弹性以及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通过对1978-2011年间不同子期间进行划分,评析改革开放、治理整顿、软着陆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对全要素增长率的影响,并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产出的贡献,提出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建议。研究发现,安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海西经济区增长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海西经济区1991至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海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对海西经济区各省份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资本投入仍然是海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之下较为逊色;海西各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分别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此为基础,利用“索洛余值”法对西藏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研究得出西藏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要素的驱动,尚未形成全要素生产率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西藏2000-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支持西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出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西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主要路径为:降低金融杠杆率、加大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一带一路”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索洛余值法估算出福建省1979—2006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就此对福建经济增长贡献做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经过80年代高位水平波动后,进入90年代呈现微增趋势;(2)1999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贡献趋弱。充分表明福建经济增长呈现的资本驱动特征,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资本投入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分析了31个省份2003-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发现整体上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2%,技术进步是主导因素,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依次下降。进一步的面板模型回归显示,人才培养质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实力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经费投入、教育结构、人口变迁、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9.
源于对农业"增产不增收"以及"农业就业"问题的思考,选取1978—2013年研究时段,通过索洛残差法(SR)、隐性变量法(LV)以及潜在产出法(PO)对我国农业生产进行全要素增长率(TFP)以及规模报酬、要素贡献度做简要分析。分析表明:第一,我国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波动式发展,增长趋向低水平稳态上升下降格局交错趋同、涨跌并存;第二,阶段性显著且成"v"形,与农业增长态势和要素投入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第三,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技术贡献率较为突出,技术改善贡献为负,要素投入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10.
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方式之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选择我国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DEA-M 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将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的代理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对教育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变量除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外,也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以及专利申请量,进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此外,教育与全要素生产率也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在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系数虽为正但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越低,教育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