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东学”的兴起,使得“新学”内部又分化成“西学”与“东学”两种势力。前者主张直接从欧美摄取西洋文明;而后者鼓吹以明治维新为样板,由日本间接吸收西方文化。虽然双方共同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但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与门户之见。清末民初,“西学”大师严复与“东学”巨擘粱启超之间所展开的数次思想交锋,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一生译述与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西方的众多思想和学术流派由他介绍过来。梁启超不会西文,略通日语,他翻译的作品不多,有日本小说,也有从日文转译的欧美国家的作品。这不仅说明他对西方文化的强烈追求,也显示了他在文化建设上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晚年大力引入西学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遵宪晚年被罢官家居,然而,他仍然积极地传播西学:一方面注视着梁启超办报,极力纠正其办报宗旨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在家乡大力普及新式小学教育,力所能及地进行"开民智"实践。  相似文献   

5.
身为高级官员的阮元长期代表清政府在广东处理“夷务”,直接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再加上阮元务实的政治风格,求真的学习态度,使他曾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西学,从而对西方有了较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其中,包括对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与政治关系、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鸦片贸易的实质,以及中西文化、贸易的冲突会不会引发全面战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正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而不有”不仅是梁启超的人生观,也是其核心的教育思想之一。“为”以“情感”与“趣味”为动力,具有自然、适性之特点,同时又廓然大公、自由无碍,因而能超越困扰众人的疑惑、忧惧,深广持久,永不厌倦。“为而不有”思想、“情感”“趣味”观与儒家心学、西方唯意志论以及柏格森为代表之生命哲学的启发和滋养均有极大关系,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关注点由所有之目的,转为获得圆满人生的方式;二是动能由外在规范的约束力转变为内在、自发之动力;三是执着于理性转变为注重生命之体验。教育家需要倾注情感,具有趣味性,而艺术是诱发情感与趣味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着重阐述了近代伟大的民族先驱者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震荡年代里,对中国的现状与未来所作的深刻思考与努力。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将日本当做中西文化之"驿骑",运用"和文汉读法"借道东洋译介了大量日译西籍,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穿越中、日、西多种语言的巨大障碍,难免"务广而荒",这种"中国式接受"的译介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五四新文学对于西学的选择与接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梁启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晚清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债问题,他的外债思想经历了一 个从反对论到折衷论的转变过程。他对举借外债的条件、原则、方法等问题的深刻分析,体现了他对近代外债 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0.
继光核心网的大规模建设之后,光城域网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城域网是一种主要面向企事业用户的、可覆盖城市及其郊区范围的、提供丰富业务和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公用网。城域粗波分复用CWDM(Coalrse WDM)技术由于其巨大带宽和对传输数据的透明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城域CWDM传输、城域CWDM传输器件城域CWDM系统的应用代码几方面对城域CWDM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梁启超作为一个爱国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中国学术由古代走向近现代的开拓者,对墨家学派的历史演变,地位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对墨学所蕴含的牺牲精神,互助精神,和平精神,崇利精神,宗教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作了系统的阐述,其墨学研究成果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吸收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时,用中国传统伦理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主张“利己”的同时,强调“利他”和“利群”。这在当时对唤醒民众投身救亡图存斗争之中,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的思想与人生观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思想以及来自日本的影响。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以明治维新为样板,提出了一整套的变法理论。流亡日本之后,梁启超通过阅读日文书籍,系统地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启蒙思想体系。但随着对日本的观察、了解日益深入,他发现明治宪政存在着种种弊端,逐渐倾向于英国式的虚君制。进入民国期以后,梁启超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感到失望,批评日本的近代化是“路走歪了”。  相似文献   

15.
齐梁时期出现了大量同题诗赋,这些作品在创作上有着争奇尚巧、推陈出新的倾向。这种创作倾向与内心炫学逞才的心理息息相关的,同时也对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欲是梁漱溟文化观的根源,由此出发,梁漱溟既坚守东方文化,也认同西方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其文化观是多元的、进步的,是站在当下去观望未来。梁漱溟希冀用未来去修正当下,从更深远的未来前景来规划和重整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文化观之嬗变 ,经历了倡言保教、放弃保教和成为东方文化派代表这三个阶段。他的这种文化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其中所包含的保守主义倾向是应当摒弃的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一生既不断地以中学比附西学,又对此作法多次提出批评,这既可视为近代学人在中西文化发展,融会中的一种宣传策略,又证明了人类文化的精神相通性,但是,它往往不能传达西学的精神实质,模糊了中西学在诸多方面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五卅惨案发生后,梁启超作为一介国士,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多次向政府和国人病陈沪案解决方略,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主张,然而非但没有引起政府和国人的重视,反而遭致许多误解。梁启超不以为悔,其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于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0.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集中反映了他访欧回国后的中西文化观。欧游归来的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等优越部分。同时,梁启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想法。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一种保守或倒退,而是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是对其之前过于偏重西学的一种纠正,可以说,这时他的中西文化观恰是非常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