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介: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四年(1263)在平阳诏建帝尧庙。至元二年(1265)正月,庆都县帝尧庙立《创建唐帝庙碑记》,碑文为郝经所撰。据康熙年间傅云举《庆都考》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营州李公扩新三庙之后,详阅大元郝陵川所谱帝尧庙碑,字迹剥蚀,命匠重镌,已而又以第一古今隶治舛异,命举考订为之具述左”。此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为后世金石学家广为收录。  相似文献   

2.
元祐年间苏轼于杭州任上撰成《宸奎阁碑》。在政治语境中,碑文本事以仁宗崇佛映射出元祐时期宽缓的政治导向。但因朝野之别,其书法风格又与他任职中央时的《上清储祥宫碑》差异明显。绍述时代此碑旋遭禁毁,高宗主政时又重获认同,显露出《宸奎阁碑》于政治层面的工具性命运。在文化语境中,后世通过文章追忆的方式与重刻此碑的手段,赋予《宸奎阁碑》超然于政治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3.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编写组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词典》)在“其”字条的助词类第二义项“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出”下,列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一例,译为“把恩德当做怨仇,秦国必不肯这样(做)的”。我以为不妥。“秦不其然”的“其”字,用在否定副词“不”后、动词谓语“然”前,并不是助词。它在句中的作用不是“使语句和谐匀称”,而是与用在否定副词“不”前的“其”字一样,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它不是“可不译出”,而是可译为“大概”、  相似文献   

4.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嘉庆年间诗人、散文家.乾隆三年(1738)中举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曾任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于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归隐定居达五十年,论文赋诗,广交文士,过着闲适的生活,颇为世人所重,称随园先生.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活》以及笔记体小说《新齐谐》等.  相似文献   

5.
简介:元至正八年(1348)七月,庆都县尹尚恕视察望都县学,祭拜先圣孔子。看到县学殿庑倾圮,与监邑完者帖木儿及僚属合议,捐俸金予以重修。元至正十年(1350)四月,尚恕延请保定名士胡宾元撰《重修庙学记》,刻碑立石于庆都文庙。清代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录有此碑:"望都县,元庆都县重修庙学记,胡宾元撰,常有恒正书,李克诚篆额。至正十年四月。文庙碑阴官吏题名,正书。"清代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畿辅金石通志》亦有相关记录。  相似文献   

6.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最早的传本为明未钱氏门人瞿武耜刻本。然此明刻本以及源于此本的清初钱曾笺注本(仅诗20卷)、宣统二年邃汉斋排印本、民国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明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钱仲联标校本在卷1《临淮田舍题壁赠王鹤年》诗末句“生取”下均脱去四字。近读潘重规著《钱谦益投笔集校本》(1973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附《王烟客手钞钱谦益初学集考》,言抄本中此诗完而不  相似文献   

7.
《政治经济学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一书,即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陕西师大袁博文(主编)、李子献,西北师院刘可元和青海师院王毅武等联合编著。全书除《导言》外,分为十八章,约二十六万字。《简编》从内容上说,是从政治经济学的“前史”——重商主义到列宁,也就是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为止。从时限来说,是从十五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止,约四个多世纪的时间。由于《简编》系统地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因此,它既适合部分高等院校作为试用教材,也可作为中等学校政治教师和机关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经济理论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保山宝莲寺《公举乡约碑》极不起眼,但它揭示了史书、教科书所赞誉的清代乾隆四次征缅对永昌百姓的横征暴敛,有力地补充了现有史书、教科书的不足,还原了历史的真面目,同时廓清了保山个别碑刻的重大历史错误,值得我们认真保护。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全国第四届体育科学大会,于1992年12月上旬在山东潍坊市举行.我院共有8篇论文入选.其中刘淑慧等撰写的《高级射手比赛发挥的心理研究》;张玉青等撰写的《对儿童舒张压确定的研究》;赵立等  相似文献   

10.
1.《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职教工作初探》(武汉市盛源实业股份有限[集团]公司)2.《科教兴厂企业发展效益增长》(武汉市红旗橡胶厂)3.《抓职工教育促科技兴街》(青山区新沟桥街办事处)4.《区街小型企业如何开展职工教育》(武昌化学工业公  相似文献   

11.
晏子出使楚国是一场外交上的艰巨斗争.春秋时期,周室不振,诸侯争霸,较强的诸侯国都想争得霸主的地位,于是战乱迭起,外交频繁.据统计,《春秋》一书记载:自鲁隐公元年至哀公14年(前722——前481)这240多年里,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就达483次,朝聘会盟450次.可见当时斗争的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处于对峙争雄局面的齐、楚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则尤为尖锐.齐庄公5年(公元前548年),齐国曾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崔抒弑君”事件.晏子使楚正是在内乱刚平息不  相似文献   

12.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语中的“鄢”属于何地?依杜预《注》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依应劭之说即西汉时期的县,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依赵匡之说在今河南偃师县南。通过对鄢、周围地理环境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以上三说的辨析,可以证明应、赵两家之说均不可信,只有杜预《注》才是接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13.
94年全国“3十2”高考语文试题第7小题及其答案是这样的: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B)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这个答案很费解,或者说很难说服人.我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那个“跟”字,即要弄清那个“跟”字有无修辞功能.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工具书.唯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二版)对“跟”字的解释较为详尽.为了研究方便,特将有关义项摘引如下;  相似文献   

14.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15.
汉字四点底,指的就是“煮無燕馬羔……”字下的四点——“灬”。四点底在《中华大字典》里作为一个汉字收入,音biao,释为“烈火也”。这是引自《类篇》的解释。然而该书又引《集韵》、《正字通》的解释说,是“火”字的变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想去考释“灬”这个字是“烈火”的biao,还是“火”字的变形,我们只想把它作为汉字的一个构件,探讨它的来源及发展变化,使人们对它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及许多古代散文选集节选的《秦晋被之战》,记述的是春秋六大战役之一。《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完整地记叙了这坊战争的全过程。有的选本说它的主题是“表现侵略战争必败”,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不错,文章通篇就是在写“秦必败”和为什么失败,然而,真正涉及战争性质的描写却没有。关于战争的起因,作者是这样写的:“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谏阻而冒然出师袭郑。晋国听到消息后,觉得有利可图,决定截击秦:“将  相似文献   

17.
对<毂粱>的批评是刘逢禄<公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上何休与郑玄关于<毂梁>的争辩,刘逢禄完全站在何休的一面,不仅激烈地批评<毂粱>缺乏经学微言,而且以为郑玄的维护<毂粱>根本不能成立.他对<毅粱>的批评带有墨守<公羊>师法,毫无变通的特点,最能表现刘逢禄重<公羊>的经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0页《唐故留守右厢都押衙都虞侯黄州长史兼监察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魏府君(望先)志铭》(咸通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将“望先”著为魏府君之名有误。魏府君名实为“顼”。志文:“魏氏望先,钜鹿人也。……暨于皇考讳叔文,乃婚范氏夫人,有子三人,……季曰顼。顼字遵圣,婚故牛相国押衙,兼侍御史韦公俭长女。……有男六人,长曰昭范、二曰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凌濛初杂剧《北红拂》小引后所钤印章的检核以及对凌濛初取字用意的考察,认为凌濛初既非一字“波厈”,亦非“遐厈”,而是“彼厈”.为凌濛初《北红拂》作序的意在亭主人,即孙起都,字子京,号幼如,是活跃于万历间的南京下层文人.利用新发现的王徲登《祭凌常州文》,对凌濛初家族与王徲登的交游进行了补充和订正.新发现了凌濛初与方应祥、王士昌、陈函煇、曾异撰等人的交游,进一步印证了郑龙采《别驾初成公墓志铭》中“交与遍寰区”一语并非很脱离实际的谀墓之词.对凌濛初出任上海县丞的时间进行了新的审视,认为《晟舍镇志》的崇祯十二年说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20.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