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桂渝芳 《今传媒》2014,(1):127-128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犯罪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或几个层面(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竞争力方面)处于边缘和底层没有或拥有少量话语权的人群。学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如儿童、老年、残疾人;后者如打工仔、下岗、失业人员等。近年来,受市场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为切入点,针对弱势群体在电视媒体新闻报道和节目中话语表达受限的问题,分析"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报道的忽略和失衡、传播效果的过分追求、缺乏人文关怀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要从政策、传播渠道、记者新闻素养等方面着手,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维护起来。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对我国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回归路径,为我国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光 《青年记者》2006,(5):59-59
现实生活中,如果留意观察或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一些媒体的报道或隐或显地流露出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就目前来讲,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歪曲”、“利用”和“轻视”三方面。对弱势群体的“歪曲”媒体从业者在“关注”弱势群体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龙强 《东南传播》2014,(1):20-23
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不良行为和权势人物的监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弱势群体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常常作为“道德高地”,在与强势群体的二元矛盾中处于“天然正确”的一方,或作为“被揭黑者”,变成舆论监督对象、又或是作为“被消费者”,在监督强势的报道中充当“卖点”角色.因而在这类报道中,记者必须坚守专业主义和客观精神,将弱势群体“去天然正义化”;坚持舆论监督的人民性,强化弱势群体的主体角色;坚守新闻工作的人文情怀,强化弱势群体的受保护角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舆论监督报道更好地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7.
从涵化现象看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个热点名词,它是指"在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处于边缘和底层,没有或拥有少量话语权的人群"。提到弱势群体,我们一般都会想起农民工、城镇下岗工人、女性群是媒体中最常出现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话语权对于人和组织的权利实现功能越发重要了。资本、知识技术的强者享有较大的社会话语权份额。反之,话语权份额较小或基本没有话语权。小品作为一种演和说的艺术形式,其人物特征鲜明,语言清晰,观众很容易理解出各个角色的人物特征和语言特点,而幽默话语在小品这种艺术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幽默话语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应用的话语权。本文运用文化学的话语权理论讨论了话语幽默作为弱势群体巧妙地获取话语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视体育传播中媒介话语权的失衡是媒介传播中常见的问题,因此,电视体育传播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事件的客观真实性;构建高品位的体育文化内涵,增强体育传播的深度和价值;发挥电视体育大众传媒社会公共平台传播职能,构建普通弱势群体媒介话语表达空间;增强电视体育大众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感,杜绝媒介传播领域在强势群体领域的极化。  相似文献   

10.
赵凌晖 《新闻世界》2011,(9):115-116
由精英主导的媒介话语权,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始向公共话语权转变,弱势群体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本文从传者与受者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弱势群体信息援助与支撑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援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免费或以较低的费用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产品或服务,它应与现已存在的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体系等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信息援助实施的理念是“助人自助”,稀释和淡化“信息歧视”,提升弱势群体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机会,从而改变他们的弱势处境与状态。文章在分析弱势群体与信息“歧视”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援助的具体措施有:了解情况,制定方案;构建相应信息资源体系,发挥图书馆最大化社会效益;减免费用,加大援助力度;构建社会各界合作机制,提高信息援助实效;传媒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建立社会信息援助保障制度、法规,切实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消除“文化饥渴”,促进民族文化复兴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朱雅文 《传媒》2022,(9):59-61
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频繁变化为党媒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探索了我国党媒构建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和提升策略,认为党媒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能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抓住问题导向,做到“对症下药”;使用客观的口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强化传播共性,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舒洪磊 《东南传播》2020,(1):107-112
本文对《贵州都市报》近十年有关"背篼"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与分析,该报以不向命运屈服的尽职者、讨生活的弱势者、游离的越轨者为主要的报道框架。由分析三种媒介框架所呈现出的三种媒介形象、供稿主体来源,发现"背篼"群体在该报上话语权严重缺失,"背篼"所呈现的三类形象全是以"他者"的口吻和眼光表征出来的。通过对"背篼"媒介形象的分析窥见弱势群体在传媒中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弱势群体在传媒话语中呈现出明显的被表征的"他者"形象,媒体加强深度报道以及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是消除表征差异最好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赋能与媒介的赋权,才能重构受众眼中客观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李光 《编辑之友》2018,(8):75-79
网络传播环境下舆论快速发展,这让舆论失衡现象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在:“知沟”带来的舆论认知偏向、“意见领袖”引领的舆论走向、经济利益与道德引起舆论中的话语权失衡及舆论导向的摇摆性现象.而舆论失衡所带来的影响则出现了价值观的错位、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公共理性的缺失等.要通过加强舆论监督、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等措施对舆论失衡现象进行管理和纠正.  相似文献   

16.
高香萍 《新闻世界》2013,(4):282-283
在国内一些医患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会想当然地站在患者即弱势群体利益的一边,替弱势群体表达话语权,这种现象源于是我国新闻记者自身的道德优越感。政治、历史、现实环境等原因造成新闻记者不自觉的以该职业的道德优越感进行报道,从而造成新闻报道失实或片面,违背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原则,给社会带来错误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本文以防御性悲观作为研究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切入点,探讨了弱势群体话语权实现的可能性及内在路径,以尊重弱势群体的情感诉求及心理需求为前提,研究了弱势群体在事件中的涉入程度与内在机制对促进信息表达的积极意义,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弱势群体推动事件发展维护基本权益及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常立杰 《东南传播》2016,(8):152-153
如何将人文关怀贯彻于对弱势群体采访报道的始终,赢得其信任与配合,圆满完成采访报道任务?这是媒体记者重要的一课。因此,研究怎样端正思维方式,充分尊重弱势群体的感觉和话语权,精心做好报道,对提升报道的社会效果,推进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角色定位、端正视角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弱势群体采访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赖丹 《传媒》2022,(17):87-89
在“全民互联”的媒介语境下,网民把“主观事实”置于“客观事实”之前,形成了主观倾向大于事实真相的“后真相”叙事。本文从互联网媒介特性与“后真相”的关系入手,发现新闻“后真相”叙事的生成逻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技术赋权改变了话语权结构的权利逻辑;情感宣泄甚于理性参与的社交逻辑;利益取向诱导叙事功利化的利益逻辑。在这三种生成逻辑下“后真相”叙事的三种主要形式是反转叙事、情感叙事和体验叙事。  相似文献   

20.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10,(9):149-150
我国目前处在阶层分化的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广泛的关注。贾樟柯运用电影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赋予影片中的角色一定的话语权。作为掌握媒介资源的精英群体,更应怀有人文主义情怀,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空间和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