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赖玉珮  李文军 《资源科学》2012,34(6):1039-1048
干旱半干旱牧区社会生态系统人、草、畜三者紧密关联,草场承包政策阻碍了牲畜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的移动,长期而言不但使草地生产力下降,也对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草场流转被认为是草场承包之后,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解决草畜矛盾、改善牧民生计的途径之一。作为一种市场手段,流转是否能解决草场承包带来的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困境,对草原管理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试图从牧区人、草、畜关系特征的角度,在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剖析草场流转给牧民生产生活和草原生态带来的影响,探讨用市场方法整合草场、恢复牲畜移动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研究表明,草场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草场承包到户后产生的牲畜对草场的需求与草场供给之间的矛盾,草场整体的放牧压力稍有缓解,牧民生计有所提高;但是却造成草场内部放牧压力转移、被流转草场过度利用,贫困户因无法转产而无法根本改善生计,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此外,草场流转后组用草场的富户虽然移动距离有所增加,但是空间仍相对固定,牧户关系更加独立,仍然使其难以灵活应对自然灾害、政策变化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红原县为例,研究在牧民定居背景下牧民生计方式的新发展,探寻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调查的手段,调查了红原地区牧民目前采取的几种新的生计方式:一部分人开始部分性的或者全部脱离牧业生产,另一部分继续从事畜牧生产的则在向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当地牧民在牧民定居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方式的变化。文章指出当地脱离牧业生产的新生计方式的发展主要依托还在于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发展尚未达到相当的规模;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当地的经济发展应该向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与当地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其他产业,促进脱离牧业生产人员经济增收。  相似文献   

3.
李玉新  魏同洋  靳乐山 《资源科学》2014,36(11):2442-2450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影响因素可以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与改进。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一年之后,选取了内蒙古中部典型草原四子王旗,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个人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了牧民对该政策的评价,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人口统计因素、生产条件以及政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牧民对该政策总体评价为一般和满意,不满意的牧民比例为31%,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民族满意度水平都有所差异;88%的牧民认为政府草原生态补偿发放及时,但有71%的人认为补偿标准低。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牧民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主要有民族、补贴金额、草料支出、对补偿标准以及对发放是否及时的主观评价。因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需要适当调整标准,结合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并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才更有利于达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4.
陈伟娜  闫慧敏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3,35(5):1075-1083
气候变暖与高强度放牧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影响到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牧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策略上不同.为掌握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的生计状况,认识不同草原区牧民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原区的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和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荒漠草原区的正镶白旗(以下简称白旗)为案例区,通过对牧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草原区牧民的生计资产配置状况.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西乌旗地区牧民的人均自然资本是荒漠草原区白旗的1.9倍,经济资本是白旗的1.8倍,物质资本是白旗的2.0倍,社会资本是白旗的1.3倍,人力资本也略高于白旗.两个草原生态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差异.典型草原区牧户在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本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对丰厚的以牲畜为主的经济资本,巩固居民住房、牲畜棚圈和牧业机械设备等物质资本是该区牧民增强抵御气象灾害能力的主要生计策略.而荒漠草原区牧民自然生计资本薄弱,经济资本积累不足,由此引发的对草地的生计依存性下降削弱了该类区域改善牲畜棚圈和增加牧业机械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的增长动力,牧民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及牧区的可持续能力因此更加脆弱,寻求第二职业、发展生计多元化成为该区牧民改善生计状态的主要策略趋向.  相似文献   

5.
孙琨  钟林生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1):2209-2216
发展生态旅游是青藏草原区的一种保护性开发策略,减轻旅游环境影响是青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评价青藏地区草原各主要旅游活动方式的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各种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参与的环境影响最小,其次是游览观光,再次是休闲度假;各种旅游活动中人均草地资源占用额度、及污染物排放量不同是导致其环境影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青藏地区草原旅游发展中,以减少旅游环境影响为目的,应发挥特色旅游资源对文化参与及游览观光旅游方式的诱导作用及对游客的聚集作用,利用市场需求推动环境影响小的旅游方式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并强化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和约束职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由于采矿业的过度无序开发利用对牧区特别是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及国家围封、舍饲、禁牧、休牧等政策的实施,牧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失地牧民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阐述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于失地牧民经济利益的保障措施,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子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气候、地理情况,以节约工程造价为出发点,对粘土与粉土等特殊土类做路基填料进行论证,以期满足内蒙古公路建设事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黄凤兰 《大众科技》2009,(7):137-138
文章介绍国内外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研究进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及农村发展模式提供依据、例证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草原旅游资源的产权入手,以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了基于产权理论的草原旅游资源资产化经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草原旅游资源的产权入手,以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了基于产权理论的草原旅游资源资产化经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草原旅游近年逐步成为与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并驾齐驱的三大旅游热点之一,但草原旅游业正面临着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企业不大不强等各种问题。走草原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可以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并据此提出了草原旅游品牌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畜牧业和农业区域10个嘎查村102家农牧户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当地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结果显示,乌审旗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极为脆弱。干旱是乌审旗农牧业区域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对两个区域农牧民生计影响的脆弱程度不同;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些过程多数都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限制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农牧民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但还不足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文杰  乌铁红 《资源科学》2012,34(10):1980-1987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旅游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旅游活动的增加,其草原环境岛屿化现象严重。为保护草原景观和当地生态环境,探索草原旅游干扰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为调控旅游干扰和实施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和理论支撑。在诸多的旅游干扰影响因素中,游客的活动和践踏以及车辆的碾压是草原旅游点及周边旅游环境产生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其影响又直接反映在该立地上的植被生长、发育和演替变化上。本文采用植物样方调查法对草原旅游点周围、不同活动区周边、不同等级道路上的植物种类构成与各种植物的相对密度、植被的总盖度、草群高度、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及丰富度指数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其相关指标变化来探究旅游干扰对草原旅游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据相关气象机构预测,贵州在今后十年间,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因此必须重视贵州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库工程建设,将水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掘出来,及时应对干旱时水资源短缺,尤其对于庄稼灌溉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以此保证贵州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了在内蒙古草原地区设计铁路的经验与体会,指出:对于在草原地区即将开展的铁路新项目的设计是很有意义的,对于铁路穿越的草原地区,设计时应准确分析该地区地形及地质特点,结合以往设计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才能保证铁路的稳定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8.
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个案,采用入户实地调研与基层工作人员的访谈等方法,对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相关内容及存在的保底标准过低、草原专职管护员少工资待遇低导致监管难度大、生态自然恢复区转移人口安置以及扶持政策难以持续等3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开垦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宏  孙保平 《资源科学》1999,21(5):71-75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镏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予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神经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杨智勇 《未来与发展》2013,(12):104-109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是协调景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生态环境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依据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构建了由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草原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呼伦贝尔草原2005--2012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指出了制约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