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邻避冲突中,公众邻避情节产生的根源在于其风险感知的差异。风险感知是公众对邻避设施及项目的潜在风险所做出的的主观判断,其所具有的偏差性、主观性和放大性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邻避风险的演化进程。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公众的风险感知呈现不同的特点,随之公众的行为也将发生不同的变化。探究基于风险感知下的公众行为内在演化机理,通过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完善风险沟通机制、完善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等路径化解邻避困局,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污染型邻避设施项目越来越多、所引发的邻避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也纷纷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政府广泛关注的焦点。主要应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基于行为主体视角深入探究影响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邻避冲突产生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公众参与视角下化解邻避冲突的对策机制予以文献评述,揭示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邻避冲突问题研究的发展规律及演进趋势,以期为邻避设施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前,一系列邻避现象突显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法律程序理性的"无规则互动"。邻避设施"一闹就停"的背后,折射出政府的治理结构无法因应邻避难题。一般而言,邻避抗争者的行动策略可归结为"前期的隐忍谋和后期的过度诉求"二阶模式。与此相对,政府的因应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立场左右下,依次采取强硬、妥协和正当化的策略。在科技理性和维稳政治的两极化邻避冲突治理结构中,现行以技术官僚为主力的环境治理范式在处理邻避问题时,往往在科技迷思与政治运作之间徘徊。为此,应当从邻避设施选址引入公众参与、事中加强邻避设施运营环保督察、事后为邻避冲突攸关方提供沟通协商渠道等法律程序维度重塑邻避冲突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基于John Clayton Thomas的有效决策模型理论,本文引入"厦门海沧PX事件""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这两个典型邻避案例,分析总结邻避事件中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现状与建议.围绕政策质量要求与政策可接受性要求,论证在政府邻避决策中引入公民参与的必要性;结合案例问卷调查与访谈资料,探究邻避事件中参与公众特征,公众间是否存在冲突,公众与公共管理机构目标是否一致等问题,依此判断适宜的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制定的类型,最后从角色、程序方面提出保障公民有效参与政府邻避决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海柱 《科学学研究》2019,37(10):1752-1758
在科技工业设施选址过程中,对科技风险的忧虑是引发邻避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传统“技术治理”范式下,设施选址与邻避治理决策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普通公众则被视为“非理性”或“无知”。然而以通信基站冲突为例进行的考察发现,针对电磁辐射健康风险的科学知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问题。政府决策者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规避甚至不容忍科学不确定性的倾向,由此引发了公众的信任危机。科学不确定性问题的彰显使得邻避冲突的技术治理范式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需要走向一种基于“知识民主”的民主治理新范式。这种民主治理强调基于科学不确定性的预防原则、基于认知正义的信任重建以及基于风险沟通与集体学习的选址决策。  相似文献   

6.
彭皓玥 《软科学》2015,(2):140-144
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剖析影响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公众参与模式的深层次因素,并探究针对性的管制政策。结果发现,公众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成本、生态参与平台和社会参照氛围这4个主范畴对公众参与模式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主范畴逻辑内涵和关键因子,探析其对公众参与区域生态风险防范的作用方向与影响因素,构建了公众参与区域生态风险防范的作用机制模式,即"意识-行为"整合模型。最终基于整合模型脉络结构,为政府制定干预路径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邻避问题愈演愈烈,需要学者们扎根本土、回应现实、提炼理论。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十年来CSSCI数据库中邻避议题下相关文献分析,可以了解国内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主题。研究发现,以邻避设施为切入点融合了环境治理、社会风险、公民权益、群体抗争等多样化议题。在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得整个邻避问题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化。在此情况下,亟待对邻避问题研究脉络再次梳理。对于未来的研究,首先是立足我国邻避问题的现状,强化邻避问题理论建构,其次以邻避问题的个案研究为突破口完善重大公共决策的风险研究,最后是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收集1985-2020年涉核项目案例集合,并将其划分为发生邻避冲突和未发生邻避冲突两类.通过对发生邻避冲突的涉核项目进行扎根研究,建构起邻避冲突演化模型.其次,对未发生邻避冲突的涉核项目进行案例研究,演绎归纳出邻避冲突规避模型.最后,通过对两类案例的研究结果进行复盘分析,综合邻避冲突演化模型和规避模型,创新性的构建起"演化-规避"治理模型,并优化治理结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城市邻避冲突多发,给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以契合当前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国外与“邻避”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围绕邻避问题所具有的“复杂性”这一内在属性,从多角度审视邻避问题,更加关注公众的感知与态度,提出多样化与灵活性的邻避问题响应与应对方式。体现出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方法多样化、强调对个体进行差异化分析等特点,对于解决中国城市邻避问题、推进城市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大背景下,指向抵御公共安全风险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风险因素,包括物理风险因素,社会情境扰动、社区服务管理风险等人为风险因素,提出了社会风险意识缺乏、邻避设施风险、社区整合风险等社会风险因素,提出了建好"家门口"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的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公众普遍采纳是电子政务服务生命力的体现。电子政务公众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提取出了包括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公众因素和质量因素四大类20个电子政务公众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复杂系统DEMATEL模型构建电子政务公众采纳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关键因素,探寻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社会影响和行为控制认知是影响电子政务公众采纳行为的最关键因素,其中前四个因素也是影响其他因素程度最大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申津羽  王煜琪  赵正 《资源科学》2021,43(11):2289-2302
明确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水环境治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051份公众问卷,运用双栏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考察了公众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公众参与意愿的内在发生机制。结果表明:①北上广三地74.3%的公众有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愿意,平均意愿支付水平为12.29元/年;②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程度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中公众月均可支配收入、前往城市水环境的频率与在城市水环境内停留时间、城市水环境景观和娱乐价值认知以及城市水环境整体生态状况感知对公众参与程度有显著影响;③公众参与意愿的内在发生机制是深层根源因素(公众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居住地距最近的城市水环境距离),通过影响中层间接因素(城市水环境整体生态状况感知以及城市水环境生态价值认知),进而影响直接驱动因素公众环境责任意识,最终影响公众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提出了加大水环境治理宣传力度,制定公众参与治理奖励政策以及完善公众与政府信息交流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问题解决情境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风险认知角度,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风险较为担忧,且容易出现影响传播行为的负向的乐观偏差,即悲观偏差;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食品风险传播行为关系密切以及食品谣言为什么容易产生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其涉及的伦理风险,也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成为众多主体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及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信任为中介,构建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感知与其参与风险治理意愿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公众对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与公众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为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新兴技术实现科技向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岳书敬  杨玉明 《软科学》2005,19(4):45-47
通过风险均摊定理(Arrow-Lind)得出了原属于风险规避型的地方政府,在公众参与的制度保证下,可以以风险中性的态度进行决策,这样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中央政府就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进行最优激励。得出了以下结论:公众参与不但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也能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帕累托优化起到积极作用;在加强中央政府的人民代表行使权力加强监督的同时,需加强地方政府的人民代表的监督与公众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6.
李悦  王法硕 《情报杂志》2021,40(4):179-186
[目的/意义]邻避事件中,非利益相关公众在网络空间"借机"宣泄负性情绪而导致的舆情,可能放大当地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和风险感知,致使邻避事件的冲突激化。对非利益相关公众这种负性情绪在政府回应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信息转发意愿的关系进行探讨,是网络时代舆情治理的重要议题,但目前鲜有研究涉及。[方法/过程]采用2(情绪性:高负性情绪、低负性情绪)×2(回应透明度:高透明、低透明)组间设计,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政府回应对个体负性情绪变化状况的影响,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个体的负性情绪在政府回应前后对其信息转发意愿的影响以及政府信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在政府未回应时,非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感受越高,对非官方信息的转发意愿越强,而在政府回应后,负性情绪感受越低,对官方回应信息的转发意愿越强;政府未回应时,对政府的信任能够减弱负性情绪对非官方信息转发意愿的正向影响,政府回应后,对政府的信任能够增强负性情绪对官方回应信息转发意愿的负向影响;政府回应尤其是高透明的回应,能够显著降低非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感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946名居民的调查,研究社会公众对技术伦理风险情感态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数据分析结论表明,公众对技术伦理风险总体态度较积极,在对技术伦理风险的控制方面公众持有较主动的态度。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风险已成为公众态度最为消极的技术伦理风险。通过分析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伦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发现在克隆技术伦理风险方面,性别、职业和收入因素影响最大,在转基因技术伦理风险方面,收入、学历和职业因素影响最大。在对公众情感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普及教育,建立健全科技伦理风险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促进相关政府职能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移动政务的特点,对移动政务公众参与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和信任理论构建基于过程的移动政务公众参与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移动政务初始接受阶段和持续使用阶段公众参与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关键影响因素,针对移动政务不同阶段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概念模型,借助河南、山东和湖北132家规模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影响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据此阐释规模农户参与质量追溯的内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农户预期收益、参与成本和农产品质量改进意愿显著影响规模农户的行为态度,并通过行为态度显著正影响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规模农户感受来自政府、家人的群体规范以及同行之间竞争等压力显著影响其主观规范,进而对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规模农户自我能力认知、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和风险认知水平显著影响其控制认知,并通过控制认知显著作用于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引发了各领域学者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应对的思考。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以微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的信息需求对于危机治理的影响机制。[方法/过程]首先,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微博舆情做出阶段划分,进而利用质性分析结合层次聚类法从微博文本数据中抽取公众信息需求并跟踪其演变,最终结合相关理论探索性地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信息需求模型。[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的信息需求主要围绕风险认知、行为规范、情感、行为四个方面,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准确追踪公众信息需求并向公众提供所需信息,信息需求的满足最终促使公众自发参与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