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民国总理熊希龄,素有爱国思想,因对当时的腐败政治不满,遂弃官投身慈善事业20余年,成绩累累。这其中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宣布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设立"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的义举。熊希龄公示了自己的财产构成,亲自遴选各界名士组成董事会对基金进行管理。基金社陆续资助成立了慈善小学、幼稚园、图书馆等若干机构,直至解放后董事会将基金社交归政府。这件事学术界虽有提及但大多一笔带过。笔者试图通过北京档案馆馆藏的相关史料对这一史实进行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包括时间定位与空间定位。前者涉及对现代化历史阶段的时间持久性的认识,后者涉及对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或参照系的现实性的认识。只有时空结合的历史定位才能使我们对一般现代性有正确的把握。而现代化的时空定位特征,决定了现代化运动是国家间相互学习、仿效、竞争与超越的无休止的现实运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人物的合理定位是人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对人物历史贡献的科学评定,而且有助于充分去认识和理解该历史人物,进而更好地去学习借鉴其思想、人格、活动中的有益成分。以往对陶行知的定位一般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大众诗人”的“三定位说”,纵观陶行知一生在我国教育事业、民主事业等的事迹和贡献,他的历史定位应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或者说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集教育、思想、政治和文学四大家于一身的综合型文化巨人,是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教育大师。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一个非常神秘而错综复杂的历史。这些伟大而神秘的历史真相成了后人进行研究的探讨的对象,是历史研究学家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我国历史研究学家对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中总结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有研究的价值,需要更深一层的进行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些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90年代,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实现国富民强的理想,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辛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几乎同时开始,这两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虽然都没有取得成功,但却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两大政治运动的思想形成、政治纲领、失败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殊途同败的历史必然性,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7.
对于张之洞的历史定位向有争议,本文从张之洞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才识、人格、心态和与李鸿章比较的角度,认定他是过渡时代由封建官僚向资产阶级过渡未到达彼岸的人物,是基本上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人物,是集官僚与学者于一身,始终存在趋新与恋旧矛盾心态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兴名臣”、晚清著名封疆大吏之一的丁宝桢,其中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的定位,应该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看其是否比他的前人提供新的东西,同时,还应放在同时代及其前代人关历史人物的参照对比中,并历史地看待前人对他作出的评价,这样,才能更为历史、准确、客观地确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反过来则更为深刻地体现了丁宝桢其人勋业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赵月兵 《考试周刊》2010,(53):171-172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充满着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结构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否则会把鲜活的历史知识在教学的磨坊里磨碎,根本无法实现新的消化吸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批判性,使学生不迷信权威,能利用已有知识、材料,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方式,给学生布置作业,能让他们巩固、夯实自己在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让他们检测自己的知识漏洞并将其迅速弥补起来。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正确地评价,也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划分层次以及作业的多样性,并对其进行及时且正确地评价。  相似文献   

11.
改良还是革命──对戊戌变法性质的一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运动的主体、运动主体对现存制度的态度以及运动的方式、途径三个角度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予以考察,提出了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学命而非社会改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拉马五世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泰国在改革前具备了社会改革的物质因素、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以拉马五世为首的强有力的改革领导集团,并制定和推行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政策策略路线及明确的改革方针。而光绪帝领导的戊戌变法在这些方面则与拉五世改革完全相反,致使其变法终归失败。这两次改革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知识分子较以往更多地投身实业。其对实业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宣传、抵制国际经济侵略、挽回利权;和封建守旧势力作斗争,力图摆脱封建束缚;重视科技与管理,注重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重视人才,注重培养人才;注重民族工商业间的相互扶持;等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的领导艺术。首先,抓主要矛盾、善于“弹钢琴”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突出特点;其次,从战略上看问题、指方向、提方针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重要特点;最后,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一贯特点。  相似文献   

15.
颜炳罡先生撰文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否认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肇端".这一认识和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从"现代化"本身的涵义看,其主要标志是工业化,其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专制下的小农社会向近代民主制下的工商社会的转型.而洋务运动所掀起的工业化浪潮恰恰推进了这一社会的转化进程,因此,洋务运动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前后相续,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两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只是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不能作为整个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吏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热情支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以及先进妇女的积极努力,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比清朝末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由于传统的积弊太深,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期,南北军阀之间及南方军阀内部的利益角逐,使得广东地方政府极为动荡。受其影响,海南地方政权为军阀所掌控。在海南,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迹象并没有产生,明清时期建立的"文化网络"之下"保护型"的基层政权被军阀主导下"赢利型"的基层治理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后,中国国内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传教士在斯时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广学会传播西学,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他们结交朝中权贵和维新派,鼓吹变法,对变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传教士的努力,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载漪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戊戌变法,均属秕政,光绪帝已失天下人心,应予废立。主张杀洋人,杀教民,与外国开战。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