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空间》的纪录片形态是在《东方时空》开播两个月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生活空间》的定位类似于《为您服务》栏目,主要是教给观众一些生活常识。这在当时属于前卫的《东方时空》栏目中显得极不协调。为了扭转这一现状,节目组人员喊出了“填补中国电视空白,有助于中国新闻改革”的13号,并决定尝试把镜头转向普通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想法一出笼,便得到了领导与专家的支持与首肯。于是,《生活空间》开始以拍摄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形态”在荧屏亮相。  相似文献   

2.
如果善与恶能够涵盖全部的人性,那么,人性的激扬当以对美的追求为动因。美犹如那个去射击铀的中子,而真恰是中子运动的轨道。当中子沿着它的轨道击中原子核时,能量骇人的核爆炸——善的核爆炸就发生了。我想,陈虻本人的经历,即是对此的一次绝好演绎。一今年34岁刚过的陈虻喜爱纯粹的事物,因为,他爱艺术。他爱艺术,是因为他爱美,美的式和美的力。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追寻──记《东方时空·生活生间》制片人陈虻沈欣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两年多以来,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收视率不断上升,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这个栏目中专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格外受到老百姓的青睐。不少观众...  相似文献   

4.
读解生命的尊严──“生活空间”纪实孔祥光谁能告诉我们,就在并不遥远的700多天前,他能够从荧屏中看到这样的纪实画面:失去爱子的老人那撕心裂肺的情态(《跌去孩子的家》),喜获3天特批假的犯人回家同亲人团聚过年那悲喜交加的感人场面(《回家》),沉浸在深深...  相似文献   

5.
去年年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没了,年尾,原来的副主任陈虻走了;评论部没了,人还在,陈主任走了,留下什么?  相似文献   

6.
陈虻是中国电视业界的一位知名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电视从业者。本文试图对他的思想形成、发展和操作过程做一个简略探讨,以期能给予电视从业者些许助益。  相似文献   

7.
李思婳 《传媒观察》2011,(12):42-43
由周兵执导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外滩佚事》将上海外滩当成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刻划个体人的情感和命运来解读上海的面貌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外滩佚事》在形式上异于传统的纪录片,加入了大量"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运用故事化戏剧化的情节叙事,并且首次邀请明星出演纪录片,这种运用"真实再现"和职业演员扮演的虚构化叙事手段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一股新鲜前卫的风潮,但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相似文献   

8.
《生活空间》初办时定位为生活服务性的栏目,显然与《东方之子》、《焦点时刻》(现在的《时空报道》)等版块格格不入,成为《东方时空》的弱项。为解决这块“心病”,《东方时空》的编导集体在短短时间内两次调整《生活空间》的制片人。陈虻便是在那时带着改造《生活空间》的重负,出任这个还未成形的栏目的第三任制片人。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陈虻,学的虽是光电工程专业,却对电视这行当情有独钟。1993年5月1日,定位为“综合性杂志性”节目的《东方时空》经过筹备后正式开播,《东方时空金曲榜》率先打响,紧接着《…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更应该关注做为生活主体的普通人。在此前,老百姓除了在《电视红娘》中偶尔亮相,还没有被作为被拍摄的主体受到重视。《生活空间》开风气之先,镜头聚焦于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从普通人生活过程中提炼出人生的真谛,也给未来留下了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方寸荧屏之上,普通人成为《生活空间》的主角,堂而皇之地以原生志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表情和心曲。步出《生活空间》之外,在荧屏背后,为了使普通人真正成为《生活空间》的主角,《生活空间》的编导们也演绎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你在《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生活空间》制片人的陈虹,自觉地把哲学思想观念融入管理实践,从而能够把握精神产品生产的规律,有效地发掘节目创作人员的潜能,激发其创作热情与欲望,锻造出了一个引起全国老百姓情感共鸣的名牌电视栏目。同时,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电视节目组织、策划、领导者,丰厚的哲学思想底蕴使他视野汗阔,能够富于睿智地从管理层面上对《生活空间》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电视的未来趋势,新闻改革的策略进行思考,发表独具慧眼的见解。陈虹说:中国现在大致有三种制片人:第一种是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真正的制片人,不但是影片摄制过程中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1.
《西藏一年》是导演书云2006年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带领摄制组在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与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一年,拍摄制作成的五集纪录片。该片播出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获得了多方的认可。本文试从"三贴近"的角度对其成功之处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娱乐性上,而是逐渐转变成对新闻信息的渴求,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广播电视的传播要向非群体化传播”,即广播电视要以受众(即观众)为中心,从受众的需要出发,确定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如果善与恶能够涵盖全部的人性,那么,人性的激扬当以对美的追求为动因.我想,陈虻本人的经历,即是对此的一次绝好演绎.命运今年35岁的陈虻喜爱纯粹的事物,因为,他爱艺术.他爱艺术,是因为他爱美,美的式和美的力.陈虻的父母都是从事人文工作的知识分子.还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背下了百余首唐诗宋词.也许就是有这么一个家庭背景吧,对美的沉迷和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竟变成了一种本能.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报纸专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新闻性、服务性、参与性并重,突出可读性、强调社会性、讲究娱乐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社会转型期广大读者认识社会、更新观念,自我发展等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随着报纸版面的不断增加,也出现了雷同、重复,散乱和庸俗等不良倾向,在新的时期遇到了一些  相似文献   

15.
三维空间:点的位置由三个座标决定的空间。电影电视拍出来的是活的三维,绘画制图等给人的是死的三维,将死的三维变成活的三维我们叫做三维动画,或者三维特技,简称“三维。”先进的三维特技技术能够模拟立体的空间。 电视的发展,带来了以“三维”为代表的电视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发展,要求媒介的标准越来越高,而视点却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不论从节目的形式、内容。包装上,都能明显看出这一点。特别是电视,最近几年中“贴近百姓,走进生活”似乎成为一种共同的时尚和一致的美学追求。本文拟从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生活》、《实话实说》看电视的生活视角。超低近距离平视化而今,有谁在电视中露面,已不再是一件稀奇事了,不再会因为镜头对准某君,而引起当事者的局促拘谨,局外者的旁观关注。而倒退十年,却还是个稀罕的风景。这表明受众已由媒介崇拜实现了可喜的升华和超越,是一种觉醒和进步。尽管…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高跃丽 《新闻爱好者》2011,(14):140-141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传统的社会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在这样的时代,需要文学作品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让人们能正视现实、面向未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80年代以来的小说主要转入了对文化、历史、哲学和形式方面的探索,逐渐疏离了读者,远离了现实。1995-1996年以后的中国文坛逐渐出现了一批反映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小说,先是以谈歌、何申、关仁山、刘醒龙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也遭致了很多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娱乐性上,而是逐渐转变成对新闻信息的渴求,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广播电视的传播要向非群体化传播”,即广播电视要以受众(即观众)为中心,从受众的需要出发,确定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