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对才、学、识三长分述很明确,但后来史学家对其中“识”字含义有不少歧见。借用当代史学新观念,重新剖析《史通》有关内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可以确认刘知几才学识三长论中的“识”,指历史编纂学见识,而非历史见识。  相似文献   

2.
古代作家修养论包括作家的精神修养和艺术修养两个理论层面,精神修养与作品的思想价值密切相关,主要有“德”、“志”、“胸襟”等范畴;艺术修养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密切相关,主要有“才”、“学”、“识”等范畴。  相似文献   

3.
杨静 《成才之路》2011,(17):57-57
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师“前途”的看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必须具备才、学、识全方面知识。那么什么是才、学、识呢?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已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个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尤其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以来,《史学概论》一类教科书,包括内部印行的,不下于20种。不少书中讨论史学研究者的素质修养时,着意强调史识的重要性,以为史家的各种素养中,“史识尤为重要”。还有的把这追溯到刘知几,说刘知几“最为重视史识”了。这种“史识”至上论倾向,于史家的德、才、学、识,无异于分出了轩轾轻重。作为教科书,这种倾向性的意见,既不利于年轻学子史学修养的全面培养,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故此不能不辨。  相似文献   

5.
在阶级社会里,史学理论受阶级斗争实践、政治斗争实践的制约。史学研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史学认识反映了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这些实践中的政治性内容反映到史学批评中,就产生和形成了批评的政治标准。政治标准是从阶级利益、阶级立场出发,从政治斗争的需要、政治作用、影响出发看问题,从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虽在夏、商、周时就已有学校教育,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文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当时的学校教育,把德、才、学、识、能等都纳入“六经”、“六艺”、蒙学教材中,从不同的视角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有不同的种类,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渐进的中央集权社会,越是到后期,中央集权的程度越高。这种集权政治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呈现出浓郁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9.
"社会标准"和"学术标准"为教育史学评论的两个重要尺度。社会标准往往集中体现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标准,尤重其"资治"功用,但须尊重教育历史的客观事实,认同普世价值,遵循教育史学自身的客观规律;学术标准主要指应坚持史学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形式的完美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略论《春秋》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在三方面:“立元正始”的正统观作为中国古代史家评判王朝政治的主要价值尺度;开中国史学编年体之先河;“春秋笔法”作了传统史学批评之范式。  相似文献   

12.
白云教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专著。上编分析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对象、基本范畴、重要标尺、重要作用。下编探究了中国古代重要史家、史学家、史学批评家及《左传》、《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批评思想,上下编交相辉映,凸显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史学评论的标准 (一)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史学评论的标准,是对历史研究和史学著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在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的基础上派生的,并已转化为观念的东西。一切评论家不管自觉不自觉,都持有一定的评论标准,当他们对一部史学著作或一种史学现象进行评价时,都不可避免地要贯彻一定的原则,或者说使用一定的衡量尺度。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总是要归属于一定阶级。因此,由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所产生的史学评论标准,就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史学要求的集中表现。史学评论标准的问题很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两个方面,即政治标准和学术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李咏兰 《文教资料》2013,(11):60-62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逐步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部自己的专史。2010年8月,白云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的出版,弥补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尚无专史的缺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直书和名教是两个重要的标准。这两个标准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传统史学的“史义”之中。  相似文献   

17.
“史法”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适对“史法”的议论,既反映了南宋浙东史学的特色,又是古代史学批评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分析了对适“史法论”的缘起、内涵、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揭示其在史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从宏观角度提炼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具体涉及到史学批评的概念、目的、标准及方法、作用等。其《中国史学史纲》从微观角度对自唐迄清的史学批评进行了深入探究。瞿林东先生对史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学界史学批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对文学批评学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1985年以后才开始).近几年来才有一批学者注目这个领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它进行研究,并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赖力行同志穷数年之力撰成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一书,最近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它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理论和实践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文学批评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该书近20万字,除绪论外,共分为古代批评方法论、术语论、批评本体论、主体论、标准论等六章.全书对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批评的论述作了涵盖面很广的整体介绍,尽可能地吸收  相似文献   

20.
史学的社会功能涉及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是关于史学如何为现实服务的问题。任何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都在于它的现实社会功能。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历史对现实政治的作用,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式,所以古代史学的地位比较高。当代中国一度由于政治的原因,史学也被提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而今天,却出现了史学的学术地位下降的形势,就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从重新认识史学的社会功能入手提出一孔之见以供大家批评。 首先,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借鉴功能必须重新认识。 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