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广发生 《学子》2014,(10):94-94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具备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自己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领域。各中小学校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应加强教学力度,提高效率,让学生迅速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是在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标志。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在信息的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就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成了信息社会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其实,这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  相似文献   

4.
邱建勇 《考试周刊》2016,(14):113+132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农村偏远地区相对落后,如何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缩小与城市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差距,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阐述个人看法,以求共同学习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门要提高对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主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日后的计算机操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7.
伴随人类信息社会的真正到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关键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正越来越全面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及娱乐方式。人类信息的取得、判断、处理及应用能力将作为未来社会最基本的能力与素质标志,所以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知识,是现阶段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本文针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珍 《考试周刊》2010,(33):24-24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当前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才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呢?我认为,自学、动手和应用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秘诀。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的网络社会飞速发展,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现象严峻。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上网技术进行有效的指导,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行有效的"对话"。在积极疏导、有效管理、提前干预等方面发挥信息教师在解决学生的"网络依赖"问题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网络资源丰富新颖,交互性强,具有多维、共享、智能化、传播快、使用方便的特点。网络技术学生又乐于接受,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组织学生开放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设计、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行的,有效的。所谓应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放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自主选题学习研究,然后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制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为适应社会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素质已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而如何实现整合,将是现在乃至将来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建锋 《成才之路》2009,(35):78-78
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赵婷 《陕西教育》2008,(12):62-62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谈谈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0.
施静萍 《考试周刊》2009,(27):192-192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