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错误",而"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他能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错误",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与充分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问题"就是乡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数学课堂的源头是教师预设的高质量问题。问题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问题引领下的数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实践德育之"五行",实现"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实践育德"很重要. 一、德育之"金"--完善制度激励人 制度激励是"金",有刚性的一面,却不乏以人为本的真情激励.制度是保障师生成方成圆的规矩,笔者认为在完善制度时不能仅停留在如何规范师生的品德和行为上,而是更注重如何以制度来激励师生积极向上向善.  相似文献   

4.
根据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提出: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点"个性化"。从三方面谈:(1)摒弃语文教学"固步自封",在反思中提升"个性"。(2)以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促进老师的个性发展。(3)当今语文教育现状,呼唤创新个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题功能;教师的"内功"差,教学观念、教学手段长期不变,使学生练而无劲。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增添学习"兴趣",要为学生的体育课"减负",推行快乐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6.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自新课改以来,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围绕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织了一系列教育教研活动。几年来,随着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了解,以及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解决"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矛盾问题,深刻感受到,在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减负、提质、增效"如同一条生命线,贯穿着课堂教与学的始终。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减负增效"的真实含义,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7.
所谓"先行后知",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陶行知先生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曾解释说,我的理论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一般是学生的学习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有了问题,人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与其他人思维碰撞地过程中,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掘;头脑中没有问题,很难产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谈不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线,通过师生精心设计问题、充分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对新产生问题的再解决,步步为营,活用"大问题"的导向功能,形成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良好氛围,使学习逐步深入,体现了新课程实施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岳君 《教学与管理》2007,(9):155-156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落实和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而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理变化规律来组织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管理,忽视学生这一"主体",远远达不到更快、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核心目标之一,该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展开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设疑、质疑、释疑和解疑的过程。显然,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是问题解决过程的核心。而数学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土壤。本文拟结合实践阐述创设情境以增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确行使"权力",提升领导"权威",是当今领导者做好领导工作的关键.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权威"的关系,在实践中修炼、累积、提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个人魅力,是确保领导者成为真正有权有威的优秀领导者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应当是我们研发这个问题的"指路明灯",这位老教育家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我们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也十分强调: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波 《考试周刊》2009,(16):60-6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做到"五个注重",即注重研究性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师生互动,形成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注重范文举隅,汲取范文精华;注重评价方法的科学有效;注重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语文-文学课程体系中实际处于"出场"却又被"悬置"的境地,其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实践机制与"读图时代"的文化背景.将被悬置的文学经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实为迫切问题.文本"细读"的实践原则表述着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心理亲近与行为接近,实则是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三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也是促成文学经典进入当代世界与当代心灵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中华本土的悠远传统,古典"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均为典范."对话性"课堂实践取代"独白型"课题模式,创设宽松而合理的课堂"对话情境",让不同的个性化认知形成意见交锋与交流,是文学经典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对话性"模式,是文学经典教学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教学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就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升华感情为根本.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安排教育活动,才能建构智慧进发、思维洋溢、思想激荡的课堂,从而找到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途径,带领师生双方走出"教学迷茫",迎来"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16.
"大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突破重难点、提纲挈领、直指数学本质、激励学生深度思考的、外延大的问题。数学学习从问题出发点,应用为终点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应用问题这四个过程以动态的形式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充满疑问、思考和积极探索,深入理解,灵活应用的课堂。"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是数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向。那么课堂中该如何巧妙的设计"大问题",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步步为"赢"呢?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可见,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在"趣"字上做文章。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探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正如于漪老师说的:"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之火,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热情的"我要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实践表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做事要认真,尤其是对待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对待课堂,无论何时都要"格物致知",做学问要"讲究",不能"将就"!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工作对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班主任要做到"三心"、"四勤",即爱心、细心、耐心;眼勤、嘴勤、手勤、脚勤。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复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让复习更加有效、有趣、有意义地进行,如何让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最大的梳理与成长,也的确是很多教师苦恼和困惑的领域。本文从"复习课的使命何在"、"复习课的新意何在"和"复习课的动力何在",全方位解读复习的价值定位、创新优化和评价机制。旨在引导我们大家如何打破传统复习消极的苦累,如何让复习快乐自主地行进于师生之间。让复习"新"起来,"深"起来,"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