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传播学     
这是研究政治和传播两种不同却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的一门行为科学。西方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政治就是谈论,谈论通过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政治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的活动。这类活动,既有言辞的,也有非言辞的;既有文字的,也有非文字的(如图片、表情、姿态、音调等)。政治通过符号达到说服目的,方式则为:宣传、广告与辩论。这些方式离不开传播媒介的介入,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公众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因素之一。探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政治传播学。在西方,目前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主要为:以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传播  相似文献   

2.
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怎样借助符导(语言、非语言、类语言等),直接和间接地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传递、接收、反应和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学问。换言之,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或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业已到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的概念与传播学有关.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产生于美国的系统化社会科学,仔细想想传播学好像也只能产生于美国.我们在传播学中能够见到各种越来越复杂的传播模式的图形,越来越精细的受众的心理学实验,对传播效果是大还是小的无休止的反复争论.可是我觉得这都是传播学的理论表象,传播学的本质和美国社会的精神如此的契合,美国传播学讨论的最根本问题是传播效果,思考其本质传播学就是一个企业运作的理论.通过对社会学、心理学一些现象的缜密分析以求找到获得最大传播效果的方法,如果套用商业语言的话,就是如何投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在为徐宝璜著《新闻学》所作序言中指出:“凡学之起,常在其对象特别发展以后”。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在20世纪末的勃然兴起,迅速催生了一门新的新闻传播学分支学科——网络新闻传播学。 一、网络新闻传播学的 研究对象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新闻传播。所谓网络新闻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新型传播形态,网络新闻传播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充满了蓬勃生机,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使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迈进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殷晓蓉 《新闻大学》2012,(2):54-59,53
自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传播学登上历史舞台,“传播”一词也成为一门新学科的研究对象.“传播”从神秘的、日常的用语逐渐过渡到学科用语,其间历程与主流传播学研究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传播研究明确地朝向经验主义发展,它与作为其诞生地的美国社会科学的总体转向趋势相吻合,主要依据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对现代传播的行为效果——尤其是对个人的行为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当代传播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传播学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到,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的三大组成部分,而传播就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行为。作为研究信息行为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传播学研究客观世界里一切与信息有关的行为之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狭义传播学则着重研究人类自身的信息行为之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是狭义传播学。狭义传播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行为,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传播学是我们形影不离的陌生伙伴还言之成理的话,那么“传播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之说就大错了,它错就错在把传播与传播学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一场大辩论的回顾和分析, 提出新闻学只有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 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 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 而不可能与传播学糅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未来有可能向两极发展: 一方面, 与其他各种学科相结合,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即基础传播学; 另一方面, 传播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不仅将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 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 如政治传播学、体育传播学、卫生传播学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传播学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鹂  吴廷俊 《现代传播》2003,20(1):46-49
教育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国内外的研究都将教育传播的概念等同于“电化教育”。而本文的作者认为 ,电化教育仅仅只是教育传播中的一个手段 ,研究教育传播学 ,应该开阔思路 ,从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规律和现象 ,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对教育传播概念的新的界定 ,揭示了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过程的必要性。最后 ,提出了教育传播学所应该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200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进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年。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传媒业的进一步壮大,使传播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者与传媒业的密切互动、国内与国际的频繁交流,则使2002年的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年里,中国传播学会(全称: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的成立,为中国传播学界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同时,中国传播学  相似文献   

11.
传播是组织的轴心,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组织传播学(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正是研究传播在组织结构、运作与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一门学科.本文尝试对组织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加以探讨,对该领域做一回顾与分析以丰富传播学的多元内涵,为业界提供更翔实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学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间,在西方首先兴起的一门多缘新兴学科。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对它进行研究。有些同志认为,党报是传播真理的舆论工具,不能变成传播信息的“信息公司”,担心大众传播学的引入,会使我们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对党报的性质、任务、作用观念淡薄。我对传播学中“把关人”的理论作了初步研究,觉得并非如此。现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关于“把关人”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新闻信息,经过  相似文献   

13.
简论中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本课题之前,有必要把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概念弄清楚。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①而社会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类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②它包括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以及边缘性新闻学等。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比较科学的说法就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而美国的新闻学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完善。传播学在20世纪中叶形成新的学科,正是适应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赵凯 《新闻记者》2002,(5):60-60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 ,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 ,说起传播 ,说起信息、反馈 ,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 ,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 ?”当然 ,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 ,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 ,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  相似文献   

15.
*本文稿为2007年9月作者给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做的入学报告大纲一、传播实践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很重要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而首要先要努力体验各种职业传播活动,从具体的传媒活动要求出发,感觉需要学习什么。没有实践,很难想象新闻传播学是什么。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相似文献   

16.
李彬 《军事记者》2002,(1):52-53,55
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是一门探讨传播规律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成为显学。事实上,发达国家在传播事业包括新闻传播上的发达,也与其传播学的兴盛密切相关。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传播学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1997年,传播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列入学科目录,与新闻学同为二级学科,隶属于新闻传播学这个一级学科。2001年,经过学科调整,传播学与新闻学又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如今,在教育部公布的学科目录中,新闻传播学所属的四个专业,即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都以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构成。基于国际国内的这些发展状况,本刊特开设了这个大众传播学的通俗讲座,邀请清华大学传播系的李彬博士主讲,一共8讲目的在于普及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以提高我们的新闻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传播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的,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了。20余年来,传播学在我国迅速成长壮大,于1997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二级学科,又于2001年与新闻学合并为“新闻传播学”,从而取得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如今,传播学在中国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已俨然成为一门显学。当我们回顾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20多年历程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传播学者20多年来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2023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重访经典理论、深研人机关系、探求社会包容、创新风险治理、理解平台社会,以及提升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能力等方面产出了众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传播学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反性特征得到彰显。基于对本土复杂传播实践的经验感知和对国际学术圈层的前沿把握,中国传播学者正在努力拓展问题域的边界,提升理论概念的原创力和解释力,自觉地将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投射进一个学科交织与经验交叠的传播场景中,努力洞察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19.
黄月琴 《新闻窗》2010,(2):68-69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和传媒经济的蓬勃发展,新闻从业者和研究队伍的规模在持续扩张,新闻传播学在社会视野中似乎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但遗憾的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并没有随之大幅提升,至今仍停留在应用性、低水平的浅学科层次之上。这不仅与国际新闻传播学界拉开了距离,也与改革大潮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传媒实践严重脱轨。  相似文献   

20.
王寅 《编辑之友》2016,(7):70-73
20世纪的社科研究主要经历了两大对立思潮“科学主义vs人本主义”,美国乃至全球的传播学也存在这两大对立阵营“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这一对立也与雷柯夫和约翰逊所区分的“第一代认知科学vs第二代认知科学”相对应,从而学界出现了对“认知”的两种不同解读.我们在整合这两大学派(或两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认观”,且以其为基本原则来建构“认知传播学”.人类的思维、语言、传播之中既有“体”,也有“认”,前者提供“经验事实、数据分析”,后者体现“理论思辨、价值判断”.这两者也对应于政论文中两大要素“论点、论据”:理论思辨(认)产生论点;数据实证(体)提供论据.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为认知传播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道,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可靠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