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从此,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使两国走向对抗,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中苏各自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导致的内政趋同与背离是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国家利益和战略思想的冲突和对立是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同盟破裂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经出版的述看,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主要有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历史的积怨、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对外战略的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在与第三国关系上的不协调、在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道路上意见的不同,等等。关于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等等,还有人认为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在斯大林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导下,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中苏两国的强大同盟,是保卫和平事业的可靠堡垒。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的中苏论战共分四个阶段。这场论战既源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又植根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冲突。毛泽东在领导、部署和参与中苏论战过程中的思考与抉择, 对我们党处理不同国家、不同国家政党之间的关系, 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中苏大论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更加严重,使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倾向更加严重,中国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尽管中苏双方都声称论战是为了捍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场论战中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与此相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埋下了其在20世纪柬步入低谷的伏笔。  相似文献   

6.
梅兰芳访苏是中苏文化交流史上一件盛事。在抗战前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此次访问不仅对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苏文化交流单向发展的格局,同时对加强中苏双方的政治合作,促进双方相互信任与理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建国伊始,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毛泽东率先访问苏联。在与斯大林会晤、祝寿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据理力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又不计前嫌,发展中苏友谊,从而沟通了两党首脑的思想的正常交流,澄消了历史问题,促使斯大林主动清理了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前途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在平等互利、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为粉碎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阴谋,为加强中国与苏联,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为维护中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时期,尽管中苏关系中存在着若干摩擦与不愉快,但却没有发生大的冲撞。赫鲁晓夫主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但也正是赫鲁晓夫的主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闸门。当然,这决不是说双方争吵的责任应该由赫鲁晓夫个人来承担。中苏双方都曾为阻止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进行过艰苦努力,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两个最大的共产党终究没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中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中苏从50年代短暂的“蜜月时期”到50年代末关系急剧恶化主要是中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因素造成的。然而,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的这三种因素都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即使双方有矛盾,也不应该恶化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以至给中国带来如此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中苏论战是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而且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并进入低潮.反思和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在莫斯科签订以来,到今年二月十四日已经整整五年了。全中国人民莫不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的五周年而无限地欢欣鼓舞! 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的友谊,是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就已建立了的。但在过去,这种友谊遭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种种扼制,得不到发展。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可能将这种真诚的深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我们一贯重观对孩子们进行中苏友好的教育,使孩子们认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兄弟团结,对中苏两国的繁荣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苏联人民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孩子们都为之欢欣鼓舞,孩子们从心灵深处热爱苏联,并与苏联儿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下面是我校中苏友好活动的片断: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参与了中苏论战的决策、辩论和文稿的起草,也是了结中苏论战的设计者和实现者。中苏论战对邓小平关于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尊重各国党和人民自己的道路选择;客观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功过等思想的形成,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个人崇拜问题的激烈争论是20世纪中期的中苏论战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中苏两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达状况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于从理论原因上引发了这一不着实质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14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周年纪念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当天晚上在北京举行了庆祝晚会。参加晚会的有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吴王章、郭沫若、刘宁一、理事会秘书长钱俊瑞和在京理事多人。参加晚会的还有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海秋和使馆人员以及在京的苏联专家。参加晚会的共有1,200多人。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了苏联,并同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果于1950年2月14日,由中苏两国外交部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全文共六条,于同年4月11日开始生效,有效期间为三十年。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再起,防止其他国家与日本相勾结的重新发动侵略与破环和平。条约规定:—旦缔约国任何一  相似文献   

18.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改善其外交环境,但中苏两国的建交过程因中苏两国国内形势变化及列强干涉等原因而充满曲折。1923-1924年间,中苏两国进行建交谈判,问题涉及中东铁路、治外法权及租界等旧俄在中国侵夺的权益。列强为自己的利益再次对中苏谈判进行了干涉,谈判一度陷于停顿。最后,两国于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协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中苏协定,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与利权,但对于中东铁路及外蒙古问题仍留有悬案。  相似文献   

19.
1969年中苏边界的冲突使两国濒临战争的边缘,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客观上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带来了契机。伴随着对中苏边界,中突认识的不断深入,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并逐步加大力度。与此同时。苏联的重兵压境和中苏边界冲突的升级也改变了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认为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比美国要大。中国决策层经过长期的观察、慎重的思考研究后,最终决定调整对美战略。中关关系缓和的条件基本具备,两国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中苏论战的起因及深层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引发论战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个人因素无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中苏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