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6月中下旬,应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报业记者协会之邀,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赴美国访问15天,回来之后写出了大约15万字的40多篇稿件。行程确定之后,我利用办理出国手续的间隙,先后阅读了《美国人的开拓历程》、《美国人的建国历程》、《美国人的民主历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搞新闻是我在中学时代就树立的理想,我很庆幸自己如愿以偿,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在我的第一篇稿件见诸报端,第一条电视新闻片在电视台播出时,我曾欣喜、兴奋、自豪。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这种欣喜、兴奋、自豪的感觉逐渐被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代替。而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在新闻改革道路上的探索更加执著,更加无怨无悔。我于1952年出生在山西省大同市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从小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哺育,在英雄的激励下长大,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作风,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从事新闻…  相似文献   

3.
感染力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曾作过精辟的阐述:“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两个字:感染。确实,感染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闻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追求感染力,是一个记者的天职,也是毕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过去一直是军事干部,但从1984年之后就非常热爱新闻写作,有时写写部队,有时写写地方,只要自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都想把它告诉“天下之人”.当初,我也有投稿却不被采用乎是“夜夜苦读”。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新闻性、可读性、指导性,作为一个有志于做“新闻人”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深入基层,身在基层,心在基层.用百姓的语言反映百姓的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吕芃 《青年记者》2008,(7):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6.
行走与飞翔     
对于我,在生活的道路两旁,一边是新闻,一边是文学;一个是我脚踏实地的本职工作,一个是飞翔着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掐指算来,涉足新闻摄影至今近20年了,干专职新闻记已有15个春秋。就目前所获取的一些成就和荣誉,我总认为是机遇的特别眷顾,一些突发新闻之类的“好事”才让我撞上。也正是在一次次突发新闻现场拼抢的历练之中,我逐渐成熟起来,修炼了一个健康、灵动和沉稳的职业心态。  相似文献   

8.
我是依靠自学,走上记者生涯的。最近几年,我的一些新闻作品,在省、市和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接连获奖。回顾我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新闻自学之路,有一点体会较深,就是自学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年轻人,确立志向往往是很容易的。在实现理想的崎岖道路上,能否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是成功的关键。六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回到农村,面对无聊寂寞的农村生活,我常和村里几位同学谈论人生,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决定自修文学。可是一年之后,当寄出去的近百篇习作没有任何消息时,我们三人在自学道路上分道扬镳了。我没有灰心。我从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许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条路上,不仅有阳光鲜花,而且有布满荆棘的坎坷。我是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度过了15个春秋的部队新闻工作者,1984年转业到地方后,继续从事文字工作。1988年底,我撰写的《新闻写作艺术》由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后,许多同志惊奇地问我:“在当前写书难、出版难、征订难的情况下,你是怎样写出这本书的?”希望我能披露点“经验”。凭心而论,对新闻写作艺术的研究,我  相似文献   

10.
值此《新闻知识》创刊15周年之际,请允许我致以衷心地祝贺!并向编辑部的全体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新闻知识》办得颇有特色,它集新闻理论、实践、知识于一体,传人以德识,授人以才学,堪称新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正因如此,在三届新闻核心期刊评选中,它的刊稿量、被索引量。被转载量均较高,因而连续三届被评为新闻核心期刊。这对一个地方性刊物来讲,实属不易。我本人是《新闻知识》的一个忠实读者,作为新闻界的同行,15年来,我一直关注并学习《新闻知识人《新闻知识》之所以能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与编辑部同志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我给新闻刊物写稿,以《新闻三昧》最早。起初是由于报社一位老师的推荐,我手头有了一本《新闻三昧》。至于《新闻三昧》编辑部里的人,我是一个也不认识。我边学边写,尝试着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整理成文字,投给《新闻三昧》。在等待了半年多时间、数十次投稿之后,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当然,在这些被发表的铅字中,有好多是经过编辑老师给修改过的。兴奋之余,我将发表过的文章与原稿进行对照,看编辑老师是如何给修改的,以便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再进行总结。之后再写稿,再投稿,用稿率慢慢地也就提高了。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种缘     
我与《新闻与成才》结识7年了,不仅我对它始终有着独特的情愫,而且我妻子也在众多的报刊中对它情有独钟。结缘1991年6月,我所在团里的新闻干事调走,团政治处把我这个他们认为颇有笔墨之才的排长调去当了新闻干事。在此之前,我放弃了备考研究生的机会,心想或许我应该与新闻有一段缘,就在新闻道路上干出一番成绩来吧。哪知当时团里的见稿数是全师最少的。我过去虽然写了些小文章,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下,但那与新闻不沾边。我只得从新闻基础知识学起。除了办公室每天能有10多份报纸外,手头没有任何新闻书籍和学习资料,我急得像热锅上…  相似文献   

15.
何遐 《新闻世界》2009,(11):15-16
我生长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乡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有幸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乡村来到省城上大学,留在省城做自己热爱的新闻工作。 在我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采访过许多人。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人,跟踪采访她,和她对话的大半年,不仅见证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而且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84年4月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报记者的。从事军事新闻工作年来,我从一个部队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职业军事记者,自感走过的是一条欢乐与痛苦结伴、艰险与机遇同行的难忘之路。回顾我13年走过的军事新闻道路,有4个阶段的经历,我倍加珍视。在西北的戈壁里找饭吃1983年3月至1986年8月,我在解放军报驻兰州军区记者组独立工作3年5个月。我永远记得公布记者任命那天,军报记者处领导找我谈的话:“一个军事记者称职不称职,3年就能跑出来。给你3年时间,在西北戈壁里跑,不行的话,就干别的吧。”我深却,给3年时间来判断一个记者是否称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掌握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理论,也是指导我们更好地从事新闻工作的科学方法。在十几年的新闻实践中,结合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我始终在努力摸索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并不断有所体会和收获。 1994年6月中下旬,应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报业记者协会之邀,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赴美国访问15天,回来之后  相似文献   

18.
吕芃 《青年记者》2008,(10):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了,而这位良师益友与我的关系却是已有二十几个年头。 是她和她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把我从一个插队知识青年引上新闻道路;又是她二十几年陪伴、引导着我,帮我不断  相似文献   

20.
“缺憾新闻”不容忽视“缺憾新闻”,这是我从一些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发现的。我之所以称其为“缺憾新闻”,是由于这种新闻使人看(或者听)过之后因其某种匮缺而遗憾——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该讲的没有讲或者没有讲清楚,受众想知道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明白,给人一个不明不白的疙瘩,使人憋得慌,闷得慌,甚或对其新闻的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