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阅读与教学《雷雨》时,我始终认为文中周朴园的一句台词,涉及到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不符合剧情的发展,也不符合人物的情感特点的嫌疑。特冒昧指出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实施,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逍遥游》的第一段中这样写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笔者认为此处的第一个问号用得不恰当,这一问号应改为逗号,其理由是:1、从内容上看此处是作者推测“天之苍苍”的原因,其原因要么是“天之正色”,要么是“天之远而无所至极”,二者必具其一,因此此处应该是一个选择问句。而选择问句中前面的分句后要用逗号,只在句末才用句号。2、从句式看,“其……,其……”这种句式在文言中可译为“是……,还是……”这是表推测的选择疑问句式,并且教材课文下面的注释也正好…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学生理解上有歧义。因“下视”可理解作“向下看”和“走下车子看”两种情况。如果解作前者,一方面对曹刿指挥作战非常谨慎、注重观察表现得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对后面“登轼”的理解,只能理解成“登上轼”,而“轼”是战车的扶手,样子像栏杆,本不是用来登的。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当。若解作后者,“登轼而望”就应解释成“登上战车,扶轼而望”,“下”和“登”的行文上互相照应。像这种把“轼”解释成“扶轼”,名词用作状语的例子在古文中是很常见的,如《淮南子·修务》:“魏文侯…  相似文献   

5.
对《周易》几处标点的辨正方向东《易经》成书年代相当久远,而最早的注释见于汉代,因此文字与标点的问题很多。自汉以来,历代注本汗牛充栋,皆按各自时代的思想解易,许多地方已失易经本旨。今仅就其中标点问题略陈一二。《易经》是古代占筮记录的汇编,其卦画、卦名、...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第13自然段为:第二天,可怜的扬科给带到管家面前:管家看了扬科一眼,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小偷惩办吗?他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相似文献   

7.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一语,句中无标点,句末用问号。笔者认为此句应标点为“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新教材中把该句作为一句话对待,句中无标点。其误有二:一是“长久”的语调无法确定。“长久”之“长”读降调,“长久”易被认作“有”的状语,则它与“相继”有重复之嫌;“长”读升调,“久长”就只能作“计”的补语,而这样的语调必然夺去了“久长”之后半句话的反问语气,使之失去反问意义。这是人为地造分歧。二是“岂”与“哉”遥远配合表示反问语气,其间…  相似文献   

8.
选自《孟子·告子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教材几经更新后始终保留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也是现行多种版本中都有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9.
《口技》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篇美文。它短小、浅显、故事性强,很适合中学生的认知层次,因而多年来初中教材把它作为了传统篇目。但是文中第4自然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凡欲先走。”一句中第2处“逗号”疑为误用,因而导致了长期以来各类语文教参的误译。 且看下面几类教参的译文: 一、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77页,对该句的翻译是:“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脚发抖,差点儿抢先逃跑。” 二、在武汉师范学院刘宋川编著的《古代诗文…  相似文献   

10.
《庖丁解牛》一课中有几处标点,按我们的理解,宜改如下(括号中是课本上的标点):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  相似文献   

11.
一、《雨中登泰山》(高中语文第一册、92年版、第3页)第一段最后一句:“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错过了。”这句话中“杜甫的愿望”后的冒号应删去,因为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而根据文意,本句中的冒号只管到“一览众山小”,故应删去冒号,让“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做句子的一个成份,文意就更明白了。二、《绿》(高中语文第一册、92年版、第184页)有这样一句:“梅雨潭闪闪的绿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这句话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因…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过秦论》中,有一处标点值得商榷。改后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官.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是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本学期讲授先生的《拿来主义》,看文中的几处标点的使用,很是别致,耐人咀嚼。  相似文献   

14.
《劝学》篇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代表作之,博喻和排比句式的形象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的精确运用,逻辑的严密,语言的精警,都体现了荀子说理雄辩的特色。原文很长,主要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论题展开论述,层次井然,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教材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关键四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儿乎所有的参考书(包括人敦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认定,第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经典名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一般都读作“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句中“先汉”、“后汉”一直被人们误解为史学所称的“前汉”、“后汉”即“西汉”、“东汉”。  相似文献   

16.
对高中课文几处标点的商榷山西/张素珍(一)第一册《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三处标点都值得研究,“那醉人的绿呀”,只是一个偏正短语,故用句末点号“!”是不妥当的。第二处标点“,”这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停顿之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因古体诗的格律和字、句数要求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所以标点古体诗时,应将韵脚和诗意相结合,才能正确标点。  相似文献   

18.
杨帆 《学语文》2003,(6):20-20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再别康桥》(P6)注释①说 ,本文选入课本时 ,“略有改动”。我对照几个选本 ,发现改动的是两处标点 ,一处是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天上虹”后原来无标点现在改成了分号 ;一处是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漫溯”后的逗号改成了分号。细一分析 ,后一处改动尚能讲得通 ,但前一处改动则不大妥当。我认为 ,还是原版本中不要标点有道理(也可加逗号) ,理由如下 :首先 ,如果这句中用了分号 ,则该句写的就是两层意…  相似文献   

19.
《黔之驴》第二节的第二个层次,课本标点为:“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按这样的标点方法,似乎表示转折意义的“然”字一直贯到“终不敢搏”。实际上“然”字只贯到“觉无异能者”,其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表明到此句意已经完整。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整个第二节作者叙事的层次:先写虎闻驴鸣而“甚恐”,到“习其声”但“不敢搏”,以至“益狎”试探挑衅,最后看出驴技已穷因而大胆噬食的过程。上述层次正  相似文献   

20.
《师说》一文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后标注了句号,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隋树森等编辑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也是这样作标点,而朱东润编辑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在"不耻相师"后用了逗号.根据文章内容及相关论著,此处用";"更符合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