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死刑有存在的价值。死刑的存在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刑罚的功能;死刑的执行方式正日趋人道化。但保留死刑并不意味任意扩大死刑的适用范围,相反,死刑应该被严格限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12条第2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正式采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国家。采取注射方式执行死刑,不仅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而且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我国的法治进步。但由于注射死刑的执行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等原因,其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全面推广,枪决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死刑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死刑赦免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赦免制度,是指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生效后,如果该死刑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或具有其他特定条件,暂缓死刑命令的执行,在法定期限内,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死刑执行的赦免令,原死刑判决不予执行,而改处并执行其他刑罚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消除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若干矛盾,也有利于进一步贯彻“少杀慎杀”死刑政策,有利于避免错杀,同时也是更好地履行我国国际义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从经济背景、政治背景、人文背景及维护社会秩序需要四方面阐述我国现阶段死刑存置的合理性,接着以刑罚的效益性、公正性和人道性作为价值取向,指出了在不废除死刑的前提下,限制死刑的适用应该是合理且现实的选择,并预言在将来条件成熟时,死刑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死刑制度的构建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在执政党的带领下对死刑这种古老的刑罚制度进行取舍和选择的过程。在死刑制度日益萎缩的现代社会,中国当代死刑制度应该何去何从,应该如何化解死刑的适用困境,坚持正确的死刑价值取向,从而在存与废、变与守、破与立的艰难抉择中正确选择,是当代法律人孜孜不倦的永恒话题。中国当代死刑制度的构建主要分为萌芽与诞生、发展与完善两个阶段。死刑是否正义、是否必要和是否人道,是当代中国死刑制度存废之争的焦点。秩序、自由、人道和正义,是中国当代死刑制度变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对于死刑的适用,当今世界性的潮流是废除或限制。我国基于目前的国情,坚持保留死刑,但对死刑的适用从“法定情节”、“犯罪主体”、“管辖、核准和执行程序”上进行了限制,并独创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死刑适用制度。坚持“少杀、慎杀”,既符合了国际性潮流,又符合了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和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刑罚愈来愈体现出人道性色彩。在我国的法制进程中,刑罚的人道性主要表现在限制、减少死刑,文明死刑执行方式;进一步改革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完善正当防卫制度;保留并更加重视管制刑;扩大罚金刑的适用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死刑制度历史悠久,有一个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文章重点阐述了中国死刑制度的源起和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和局限性,总结了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历史的及实证的方法对死刑制度的功用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今各国的死刑立法趋势,提出了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死刑制度作了展望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死刑在刑法体系中是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方法.因此,随着法制建设和人权制度的发展,死刑的适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当代国际社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发展,遵循联合国关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刑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虽然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是在死刑的立法方面可以逐步作出修改和完善,以最终达到与世界死刑制度的接轨.  相似文献   

10.
死刑立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死刑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死刑的实际执行不断减少,死刑的判决程序严格法定,死刑的执行方法日趋丈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基本趋势。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死刑的立法强度可适当减轻,死刑适用的范围尽应可能缩小,有关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方面的死刑规定要予以削减。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历史上内刑的废除之艰难和外国废除死刑之后的反复来看,废除死刑将更为艰难.尤其是,我国现行刑罚体系的不完善也证明了死刑不可轻言废除.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力对死刑加以完善,包括三方面内容:公开死刑执行人数,提高现行刑罚等级、严格死刑执行程序,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权意识的增强和刑罚人道性的认同,世界各国刑罚结构趋轻化的改革已成为主流。我国刑罚结构是以死刑和监禁刑为主导的重刑刑罚结构,这妨碍了刑罚功能的有效发挥。减少死刑、完善自由刑、提高罚金刑地位和增设相关刑种应是我国刑罚结构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废除死刑是全球发展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判处死刑最多的国家,但我国民众深受漫长封建时代复仇正义思想的影响,死刑一直都有强大的民意支持背景,废除死刑必定需要一个心路过程。当前能做的是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刑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改良、政治家的信仰和抉择、民间仁爱榜样的影响、媒体的反死刑宣传等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结,引导民意理解、尊重和怜悯生命,建立全社会宽容文化的和谐氛围。只有当仇恨和残酷不再控制着人们的心灵,"死刑报应"才能彻底地纳入前文明史遗迹。  相似文献   

14.
“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对死刑裁量没有限制作用,杀人要准、适用死刑要考虑社会影响的原则难以限制死刑的适用,纵向稳定、横向平衡原则可能导致死刑的滥用。为了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应确立“严格限制的报应刑原则”、“必须考虑的预防刑原则”、“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被全面考量原则”以及“一切合理怀疑被排除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内数起冤案的产生使得学界和舆论再次掀起了探讨司法改革的热潮,而死刑复核程序显然成为其中的焦点.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死刑核准权下放与收回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将拉开以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死刑的存废是目前国内外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死刑保留论的介绍,从死刑废弃论的立场对死刑保留论进行了反驳,阐明废除死刑将是人权制度完善的目标,也是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受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民众传统报应情感的影响,中国现行刑罚结构属于典型的重刑刑罚结构。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对刑罚功能的反思,刑罚结构趋轻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刑法改革的方向。以死刑和自由刑为主导地位的重刑结构的中国刑法受到了质疑,应在《刑法修正案(八)》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大幅度地削减死刑罪名,调整死刑与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之间的结构关系,提高罚金刑的地位和增设轻刑刑种等方面对刑罚的设置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死刑制度在刑罚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死刑的刑法根本就不是刑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有些国家虽有死刑的罪名,但也只是个摆设。不管各国的决定如何,死刑存废问题虽已争执了200年,但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国同样陷入这一敏感话题中。  相似文献   

19.
死刑刑罚的不可逆转性,使得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成为保留死刑国家的首要目标,而有效辩护制度不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机制,更是刑事司法由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的必然要求。刑事领域死刑案件辩护有效性的理念及其保障机制的阙如使得我国死刑辩护质量不高的司法现实凸显,这不仅不利于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更与域外法治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相关要求不尽一致。为此,文章对我国死刑辩护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以利于构建符合我国司法实践、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死刑案件有效辩护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