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有很多精辟的论述。然而关于“耻、羞、愧、惭、怍、忝、乐(快乐)、喜(欢喜)、说(高兴)、快(愉快)”等表心理活动之词的归类问题,有的著作没有涉及;有的偶然涉及,但语焉未详,且说法不一。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在谈到介词“于”“表形容词之对象”时列举《孟子》中二例:“吾何快于是?”,“吾甚惭于孟子”。这说明他把“快”、“惭”划入形容词。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和刘诚、王大年的《语法学》分别把“耻”和“羞”归入形容词。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6课《大海的歌》第二段第二句说:“船开了,海轮随着海波荡漾,在海港里静静地航行。”这是一个并列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船开了”是第一个分句,“船”是主语,“开了”是谓语;“海轮随着海波荡漾,在海港里静静地航行”是第二个分句,“海轮”是主语,“航行”是谓语,“随着海波荡漾”是介词结构当状语,“在海港里”也是介词结构当状语,“静静”是形容词当状语。但是,有的同志没有这样理解,如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纪实》中一位老师在讲这句话时,是这样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周启 《语文天地》2011,(12):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课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对该句“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如果“用”是表原因的介词,那么前后两部分就有因果关系,而此句明显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此句中“用”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句的“用”作动词,意思是“采用”,  相似文献   

6.
表因文言虚词“以”,应当说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虽然都是“表因”,虽然都可译作“由于”或“因为”,但差别很大,是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的,这里,试以中学语文教材实例比照着说明表因介词和连词的区分问题。一、从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上区别: (一)作为表因由的介词“以”,引出行为动作形成的原因,后面常带宾语,整个介宾结构作状  相似文献   

7.
几种特殊的词组有一些词组的结构比较特殊,不能象一般的词组那样去进行分析,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特殊词组”。共有四种:1)介词结构是由介词同名词或代词(有时也可以同数词)组成的一种特殊词组。如:从北京(来) 往广州(去) 为人民(服务) 对他(说) 凭什么(打人)关于你从三数到十五有的介词结构除了介词和与之有关的名词之外,往往还在末了带上一个表示方位的名词。如:  相似文献   

8.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一句中的“用”,课本对其的注释是“用,介词,表原因”,笔者觉得这个注释有待商榷。课本对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的“用”字在这里并没有被翻译出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用”的义项一共有6个,第5个就是“用,介词,由于,因为”。这个义项也是常见的。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广用善骑射杀…  相似文献   

9.
我教《捕蛇者说》末段,仔细研究,发现“于”、“疑”、“甚”在有关的古诗词中是被曲解;千古的三个比喻词。 一、于(古写作於) “苛政猛于虎也”的“于”字被看作介词,解释为“比”。但在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于”字也被看作介词,当“比”讲。如中华书局《唐诗一百首》解释说:“经了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华中师范学报  相似文献   

10.
在翻检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不妥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于下: 一、[于](128.1)解“超过,《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按“于’”解“超过”(《词海》解“过”)这是以文意代词义,不妥。此处“于”(於)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以“于”字为介词的介词结构置於形容词后,表形容词之比较,此”于”(於)字宜译为“比”。“于”字所表示的有所不同,应据之分别译为  相似文献   

11.
平时所说的“总分复句”的结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类是,“总”的部分是个词或偏正词组,如: 1、乘务员一部分在照顾受伤的人,一部分在安置脱险的旅客。 2、两本书,一本是《红楼梦》,一本是《红与黑》。一类是,“总”的部分(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是个句子形式,如:  相似文献   

12.
介词“在”除了表时间、处所的一般用法外,还可以用在人物名词或人称代词之前,组成介词结构,表人物。这是介词“在”的一种特殊用法,常被人忽视。在《辞海》、《词诠》、《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一些词典中也都没有谈到。笔者就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碰到的二十余例(主要在现代文,文言文中间或也有)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语言美》报1990年4月25日第3版上,孙勇同志在《人能嫁给村子吗》一文中指出初中语文课本里《难老泉》(吴伯箫作)中有个病句:“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孙勇同志说:“把介词‘给’换成介词‘到’……,句子就通顺了。”我以为,改后,的确是通顺的。但是,如果不改,原文也是通顺的。为什么?因为“古唐村”可以做为“古唐村人”的“借代修辞”。这种用法,就如“读点鲁迅”一样。  相似文献   

14.
文言中与“说”近义的词很多,这里仅将使用频繁、且易造成混乱的几个词予以分析比较,以期得到一点较为明晰的认识。一,曰。相当于现代的“说”,还可表“叫做”.如:① ,“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②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曰能”即“说(他)能干”《教参》解作“为,是”,殊属不妥。“曰谢庄”即“叫”谢  相似文献   

15.
“刹那”和“霎时”都是名词,都表示极短的时间,都常在句中作状语。但这两个词仍是有区别的。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有多种解释。有的说,一弹指间有60刹那;有的说,一念中有90刹那,一刹那又有900生灭;有的说,刹那是算数、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刹那原多用以解释佛典,后又用于一般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意为“一瞬间”。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祗长,欢荣刹那促。”孙犁《保定旧事》:“在转身  相似文献   

16.
“在”是什么词?有的说是动词,有的说是介词,有的说是副词。究竟谁说的对呢?先不要忙着判定,请大家看下边的一组对话: “小明在家吗?”“他在睡觉呢,”小明的奶奶说,“你们在这里坐一会儿,我去叫他。”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在表示“给予”、“问告”意义的动词谓语后面常常带着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一般是指人,叫间接宾语;第二个宾语有的指物品,有的指事情,叫直接宾语。直接宾语可以用“把”、“将”之类的介词提到动词谓语前面。古汉语在有“给予”、“问告”意义的动词谓语后面同样也可以带两个宾语。如:  相似文献   

18.
许海丽老师在《(孔雀东南飞>中“见”字解》(载《语文知识》1996年第9期)一文中,对《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五处“见”字都作了明确解释,但其中把“渐见愁煎逼”的“见”解释为“介词,表被动,译作‘被’”,笔者认为是错误的。略作阐述如下:“见”表被动在古汉语中尤其先秦两汉文章中是最常见的。但“见”表被动有不同于“为”、“被”等表被动的语法特征:(一)表被动  相似文献   

19.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20.
在一堂《表内除法》的复习课上,我创设了“猜测隔壁班级桌子摆法”的情境,谈话后知道了202班有学生36人,于是我质疑:202班教室的课桌是怎样排的?学生有的说“平均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排的”,也有的说“跟我们班一样,最后一行的桌子是并起来的(说明:203班有38人)”……我没有忽视这位学生的发言,引导道:他们班的桌子后面有必要并排吗?于是全班同学纷纷展开思维,在辩论中达成共识:没必要并排,因为36人需要18张桌子,18张桌子正好能平均分成三组,每组6张。(如下图)之后,我利用图片资源复习了“平均除”和“包含除”,在学生情绪极度高涨的时候,我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