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学;教育事实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科学方法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的教育学科学化追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追求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 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劲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05-112
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由两个阶段构成。魏玛时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出法制化、非宗教化、民主化和职业化的特点。二战后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则在突出解决教派与非教派学校之间、引进外国教育制度和思想与保持传统教育制度与思想之间以及化主权与各州合作之间的三大矛盾。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1901—1915);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1915—1927);以“中国化”为主要特征的探索阶段(1927—1949)。在此基础上,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了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学科学化、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和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四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艺术歌曲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因为艺术歌曲在表现上比较自由,因此,正好和当时崇尚个性、崇尚感情的艺术思潮相适应。我国的艺术歌曲由于产生于特殊的年代,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就总体而言,它一开始就反射出时代的折光,并且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情体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孙喆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59-66
中国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边政学"的提出和发展是这轮研究高潮的重要标志,因而亦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称为"边政学时代"。具体而言,边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边疆对主权国家建构的意义、边疆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开发与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上;边疆研究向着合作和合流的态势发展,成为时势所趋和重要特点;同时。经过近百年的学术沉淀,在中国边疆研究领域内构建独立学科体系的时机业已成熟,"边疆学"和"边政学"学科思想应运而生,"边政学"学科雏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6.
艺术歌曲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并于30年代发展成熟.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容、题材、语言、结构等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近现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始于清末小学堂中的手工教育;进入民国之后,劳动技术教育又经历了工用艺术教育、工作教育和劳作教育几个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怀银 《课程.教材.教法》2002,(8)
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已呈现出分化与综合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包括四个层次,近50门学科的学科群。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与师范教育的发展密切相连;第二,注意面向中国教育实践;第三,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藩篱;第四,适应了教育学的分化趋势;第五,学科建设不平衡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1900年至1949年国内出版的小说、儿童故事、童话、连环画故事、寓言等译作66部,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最初10年、30年代以及40年代是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比较活跃的时期,其中30年代是最高潮;译介中心在上海,甚至一度出现垄断局面。近60位译者参与了译介,但专门致力于该领域译介的译者并不多。期间,一些作品被复译,少数作品甚至被复译多次。该时期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孕育、生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2):50-5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经历了从学术性向功利性的转变,调查研究的实用性取向突出,既关注乡村手工业的广泛性,又注重其差异性,将概况性调查与精细化调查结合起来,理论上具有超前性。这些调查为深入研究近代乡村手工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不过,在运用调查材料时,应审慎地分析各项调查的背景、方法、时段、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学论学者群体率先在师范学堂开设教学论课程,后藉助教育学会、教育期刊、教育研究机构等实践平台,引介日本及欧美教学论,并继承中国传统教学论思想,成为推动教学论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坚实力量。就其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师范学院及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及研究者以及文化出版界的学者。这些学者大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深受国外教学论思想影响、学者来源多元化并践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袁鑫帅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21,(11):135-137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思想、文化、经济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也有着不同以往的发展势态.在音乐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思潮,同时它们又反作用于音乐实践活动.本文将研究范围规定在20世纪上半叶,以五四运动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试图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论述以下七种音乐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长江三角洲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三麦和主要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的亩均产量均趋于减少。与清代中叶相比,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趋于下降。即使在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力最高的20—30年代,农业生产仍未恢复到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课程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萌芽与依附时期、独立与自觉时期、低潮与反思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学者从课程本质、课程标准、课程编制、课程实践、课程改革等主题进行了研究,不断推动着我国课程论研究领域的丰富。这一时期,在研究者的不懈探索下,我国课程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呈现一定的时代特征:课程论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以服务课程现实为中心,其研究方式以“译介型”为主线。回顾与梳理20世纪上半叶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发展样态,对当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论学科、探寻我国课程论研究的未来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作为明代重要的散文流派,唐宋派进入本土学者的中国文学通史始于1904年。清末民初,传统学术观居于主导地位,文学史中的唐宋派叙述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体相近。“五四”以后,纯文学观、进化史观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唐宋派叙述被纳入复古与革新相互对峙的框架,唐顺之的“本色论”和归有光的日常生活散文受到极大关注;与七子派相较,唐宋派是换了另一种旗帜的复古还是开启了文坛的新气象,也成为关注焦点。1938年后,叙述基调渐趋一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为“五四”以来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著述,对20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学史统编教材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学科前史。早在古代,思想家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就不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见解,而是经常从哲学或人生论的角度来论述。例如,《中庸》开篇在论述什么是“教”时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一来,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就与天命论、人性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具有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1901—1914年)、初创探索期(1915—1920年)、自由确定期(1921—1938年)及制度化期(1939—1949年)。总体来看,我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虽然有着鲜明的外国烙印,但是其本土化特征日益凸显。国家政策要求、外国教育学的传播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等是影响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在回顾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征的基础上,当下大学教育系科课程设置应合理继承历史经验、重视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同时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体现院校特色,并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以推动课程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王建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81
20世纪上半叶,是港英当局和澳葡当局分别在香港、澳门加强殖民统治,推行殖民主义教育政策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又是港澳中教育勃兴和粤港澳中教育交流加强的时期。促成这一发展势头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解放斗争,它深刻地影响了粤 港澳三地教育交流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三地教育的进步。粤港澳中教育的交流,为港澳中教育完成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培富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0(1):14-15
科学技术哲学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传播 ,经历了起伏发展过程。近 2 0年间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主要特征是 :科技哲学教育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科技哲学教育内容从浅到深、从传统到前沿 ,形成了一个既相对稳定又开放发展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