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无非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支 ,所以批评必然具有政治性 ,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党派政治 ,而是我们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及其所包括的权力关系 ,因此政治批评的视野必然是整个文化 ,但政治批评又不等同于用文化解释一切的文化批评。这对纯粹文学批评、庸俗社会学批评及泛文化批评都进行了一定的反诘。伊格尔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政治批评 ,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所在 ,对我们关于文学批评困境问题的研究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马克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功能方面的最大区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术性为基础。但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学术性的遮蔽导致了人们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寸步难行,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传统,还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面目,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3.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美学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等研究都深深打下了“政治批评”的烙印,甚至宣告“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梳理并反思中国文论界对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的批判,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在经历了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初创和繁荣期后,因遭到来自理性选择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批评而走向衰落.它被指责为片面、保守、僵化,低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等.然而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发达工业社会文化因素的上升以及非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模式的凸显,理性选择理论陷入窘境,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衰落,政治文化理论重又获得生机并走向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各种错误思潮传人中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取向性,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导向。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中心展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广大人民,发挥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取向性,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错误思潮传入中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中心展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广大人民,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一方面表现出与英国现代文学批评关注政治的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英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向文学的文化研究转向的一个表征,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审美意识形态论在70年代主要表现为文本意识形态论,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批评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在90年代主要表现为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和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弥补庸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在政治批评上的缺陷,伊格尔顿继承并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形式研究传统,提出形式的政治理论。他从文学形式角度讨论文学的政治性,即从体裁、修辞、结构、节奏等形式因素出发,去挖掘政治在文本中的表现以及写作者的政治态度。形式的政治既重视文学的形式问题,又避免重蹈纯形式主义的覆辙;既重视文学的历史性,又避免实证主义。形式的政治理论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弥补庸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在政治批评上的缺陷,伊格尔顿继承并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形式研究传统,提出形式的政治理论。他从文学形式角度讨论文学的政治性,即从体裁、修辞、结构、节奏等形式因素出发,去挖掘政治在文本中的表现以及写作者的政治态度。形式的政治既重视文学的形式问题,又避免重蹈纯形式主义的覆辙;既重视文学的历史性,又避免实证主义。形式的政治理论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方20世纪的各色批评流派实质上都围绕着"机制"一词展开着各自的话语分析路子。伊格尔顿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他在吸取了诸种意识形态批评的精华后,对文本的审美意识形态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的解魅。而伊格尔顿所有文本批评的工作是和他所站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评立场分不开的,他的批评不致力于产生形而上的启蒙效应,而是力求一种政治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思潮作为指导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但这并不能否定其所具有的启发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引领高校学生思想方向的学科,与时俱进、包容创新是时代对这门学科的要求。当代西方思潮所包含的多样的思想流派,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实性、扩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通过对当代西方思潮的批判、引导和吸收,充分发挥当代西方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正能量,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转机,西方一些政治文化研究学者陆续提出了“政治文化复兴”的说法.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政治文化研究在定义、问卷设计、变量分析、理论适用性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政治文化复兴”注定要失败.但这些批评并未影响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大量政治文化研究著作表明,政治文化研究重新回到了政治分析的中心舞台.复兴后的政治文化研究是对20世纪50-6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再生、重释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政治信仰,史无前例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认知,唤醒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政治热情,从而孕育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政治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为核心、以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认知为基础的新型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政治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中国人民精神面貌,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或主流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的两种亚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文化,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文化动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教育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碰撞、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政治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特色鲜明,对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政治演说潜在的意识形态。国内外常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治语篇。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许多研究成果是我们揭示和描写语言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而且,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进行融合,建立批评认知语言学,将更有利于分析政治演说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霍尔从意识形态视阈出发研究大众传媒,他始终坚持将传媒置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范畴之中来发掘其意义和效果。霍尔对大众传媒的分析极富马克思主义批判色彩,为传播学的批判范式做出了榜样。透过分析,可清晰地看出霍尔的真正意图是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左翼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眼光,洞察这一文化形式所负载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高等师范院校有着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优势。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作为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理论课题深受师生欢迎;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政治文化侵蚀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在我国教书育人工作、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