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莉  丁海宴 《现代传播》2001,(2):132-135
“配音”是影视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概念。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为画面配音乐,为画面配解说,为画面配音响。统称为“配音”。从这一点上说,“配音”的由头是画面,依据也是画面,目的还是画面,画面决定着声音,声音依附于画面。不然怎么叫“拍画面”“配声音”呢? 声画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反映在电影胶片上,就是一条声音磁迹,一条画面轨迹,不同的画面对应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伴随着不同的画面,也就是说,当人们看到一张啜泣的面孔时,就同时能够听到低泣的声音;当一片苍茫群山浮现在人们眼前,一段宏伟辽阔的音…  相似文献   

2.
画面承担着电视语言表达的主干功能,是电视区别于其它媒体最显著的特征,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何借助画面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传播有效信息,是电视新闻领域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 最近,一位电视观众这样对我说:“现在的老百姓了解天下大事首先是看电视。”听到这话,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自信之余,更感到一份压力。观众为何青睐电视新闻,就是因为电视画面的接近性和亲和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不好,是对观众不负责任。我们常见的那些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残废”镜头、漫无目的地推拉镜头、毫无信息的无用镜头,却是在给观众眼中塞视觉垃圾。 诚然,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快节奏,使电视新闻从业者来不及对它做过多的修饰;过多的修饰会影响到画面语言表达的真实性。但是,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干净利落,毫不拖拉地运用(包括拍摄、剪辑)每一个镜头,却不能说是一个过高的要求。怎样才能使画面恰如其份的“发言”呢? 首先,要把握声画结合多  相似文献   

3.
六、边缘性边缘性,又称解中心性。后现代对中心的消解在绘画上鲜明地表现在对焦点透视的消解。焦点透视的消解就是绘画不再是一个统一的画面,向着一个地平线方向的一个焦点无限的延伸而终归于消失。相反,消解了中心,画面上到处都是中心,都是边缘,中心和边缘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边缘就是中心。这样,画而上没有一个中心点,没有一个透视的焦点。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通过这种方法说明了一种哲学观,就是反对权威性,反对中心性而讲究边缘性。这种边缘性可以在整个画面上体现出来,现代社会生活高速度发展,信息的传递对人们传统的视觉心理(美感)产生强大的影响,它一反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丁海宴  赵莉 《现代传播》2001,(6):117-119
这题目乍一看,一定很傻。没人不知道,画面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于画面,有什么样的画面(空无也是画面的一种)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画画包含着情感,也孕含着思想和意义,可以说,清楚得无需赘述,明白得不成问题。 的确,画面是事实,不是问题。但画面的价值和意义,就是问题了。而且“一个问题必须是在说清楚了之后,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赵汀阳语)常常清楚的问题,下一定明白,知道的事情.不一定理解。 比如我问“任何画面都有价值吗?” 常常有两种回答:“是”或”不是”。 其实,这两种回答都不是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数字移动电视的瓶颈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形象地称数字移动电视为“电视长了脚,跟着乘客跑”。其最大特点就是支持便携接收和移动接收,在传输电视信号上具有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等独特优势,可以有效控制信号衰减、重影、画面失真等问题。目前数字移动电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车载数字移动电视。主要安装在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磁悬  相似文献   

6.
偶像崇拜     
青丝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162-162
同学小聚.有一同学适从欧洲归来,向我等一群土老帽吹嘘自己游历欧洲各国的所见所闻。恰好电视上正在播放一个谈论切·格瓦拉的节目,同学兴奋地指着电视画面说:“格瓦拉是我的偶像。我发现欧洲人也很崇拜格瓦拉.经常看到街上有人穿着格瓦拉头像的T恤。”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电视观众的参与性电视观众的参与性,完整地说,应该是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参与性。有些同志以为,电视观众的参与性就是观众直接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让观众形象出现在画面上。我以为,这个理解似有偏颇之处,只强调了“身入”,而忽略了“心入”。电视观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引语的奥妙     
已故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1979年在华讲学时,曾对《中国建设》杂志一篇关于画家黄胄的特写中的一段引语大加赞赏。那是黄胄讲他在“文革”中的尴尬处境的一段话: “如果我画的驴向后看,他们(指四人帮一伙)就说我怀念旧社会。如果画面上只有一头驴,我就是在宣扬个人主义。如果一幅画里有许多驴,我就是在咒骂社会主义落后。如果我的驴面朝西,我就是向往西方社会。如果它们直向观众,就是向社会主义进  相似文献   

9.
<正>安阳广播电视台成立动漫公司后,将动漫技术与电视元素充分融合,使节目质量和画面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动画制作人员制作的口播机房虚拟场景、新闻数据动画演绎、现场模拟、情景再现等各种动漫效果,与实拍画面天衣无缝的进行了衔接,真实震撼,极具吸引力。一、3D动画让电视人"梦想成真"3D动画能够逼真地模拟现实环境或创造常规拍摄所无法实现的场景和事件。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真实空间到想象空间,三维动画都可以出色地表现。例如:我  相似文献   

10.
我最早玩的3D射击游戏叫《WOLF3D》。那时由于受到电脑硬件水平的限制,游戏画面的解析度还不足以表达动作的细节,更谈不上有多么血腥。尽管如此,我还是被它所营造的那种紧张、恐惧的气氛所深深吸引,从此难以自拔(为什么要自拔呢)。 后来我玩过《DOOM》、《毁灭公爵》,等等,渐渐地产生了对更暴力、更血腥的画面的向往。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QUAKE》——一部堪称3D射击游戏里程碑的游戏。一说到它我就不禁回想起那些战斗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1.
江夏 《新闻前哨》2008,(10):80-82
“配音”是影视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概念。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为画面配解说,为画面配音乐,为画面配音响。从这一点来看,“配音”的由头是画面,依据的也是画面,目的还是画面。所以,画面决定着声音,声音则依附于画面。这就是我们说的“拍画面”、“配声音”。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万能”画面呢?就是怎么用都可以的画面。比如,某电视台的一名摄像师拍摄了一个反映劳动模范如何抓企业的片子,画面上是这个劳模一个劲地走。一会儿走在厂区的大道上,一会儿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一会儿在公园的树林中徘徊,一会儿又在路灯下漫步。解说词的大意是:改革开放后,他在苦苦思索工厂的未来,他酝酿出一份宏伟蓝图,要在今后五年内,将  相似文献   

13.
谈到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人们往往比较关注“3种语言”(解说、画面、音乐)的运用,而忘记或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电视专题片的事、理、情。所谓事,就是片子所反映的对象.它常常是一个或一段故事.特别是故事里活生生的人;所谓理。就是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开掘;所谓情,就是作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作通过作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专题片的三要素。在总的创作意图确定之后。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事例阐明主题、诠释什么样的道理突出主题、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烘托主题。  相似文献   

14.
从近期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的走势来看,历史类图书在非小说排行榜上一枝独秀。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安托尼·比沃尔的《斯大林格勒》。该书一举获得3项大奖,包括英国奖金额最高的非小说奖塞缪尔·约翰逊奖(3万英镑)、沃尔弗森历史图书奖和霍桑顿图书奖。该书详尽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之一的斯  相似文献   

15.
1990年,我在日本留学时,一次在学校的大厅里,一条电视新闻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画面上,一条船在日本海上漂泊着,播音员称这是从中国福建漂来的难民船。当时,同班的一位日本学生对我说:“瞧,你们中国的难民”。我当时非常气愤,激动地回敬道:“中国没有难民”……  相似文献   

16.
王海霞 《大观周刊》2012,(13):180-180
就诗歌艺术本身而言,首先它是“浓缩的艺术”。这种浓缩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那就是画面的单个截取或多个连缀。其次它是“扩张的艺术”。这种扩张表现在形式上则是画面外延的扩张,亦即简单的一个或多个画面能让人联想或想象到无数个画面的存在;表现在内容上则是意蕴的扩张,表现为情感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不论是浓缩或是扩张,诗歌必须凭借虚实这一表现手法达到理想的境界,只是各个诗歌本身表现的是点是面、程度轻重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中的镜头是指摄像机每拍摄一次所摄取的一段连续画面。镜头是由画面构成的,但镜头并不等于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有时一个镜头由许多画面组成(傅桃生《电视新闻采编技巧》)”。不难理解,所谓电视新闻“第一镜头”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的电视新闻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或者属于一个镜头的多个画面。读者阅读报纸杂志,首先阅读的是文章的标题,不管文章写的怎样,一个新颖、形象、深刻的标题就会引起读者的注目。同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进人观众眼帘的“第一镜头(画面)”恰恰具有文章标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在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时,有位教授这样说:“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项技术工种,那么其‘产品’就是电视画面: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种艺术创作,其‘作品’还是电视画面。”但在电视画面诸造型元素中,用光是第一位的,它承载着电视画面的基础功能。但我们一些初入行的电视摄像记仅仅重视画面造型,而对画面造型中的首要元素——“用光”用心不够,由此造成电视画面的质感大打折扣。鉴于此,本人结合八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与初入行共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旧金山有一个“探索宫”,里面有一张挂在壁上的奇妙画片,画面是几十个颜色深浅各异的方块。当观赏者同这张画片保持一个适当距离吋,会突然发现,画片上居然出现了林肯的头像:五官清晰,眼睛特别有神。研究美学的专家们解释这种现象时说,是距离给欣赏者带来了美感。“探索宫”奇异的画面使我产生了奇异的联想:新闻采写过程中不同样存在着一个距离问题吗?简言之,这个距离就是新闻记者调整自身与被采写的人或物之间的“焦距”。这种文字报道的焦距同摄影艺术的焦  相似文献   

20.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