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 ,黄宾虹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注重视觉感受 ,把客观的视觉印象与心象相结合 ,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思路 ;以笔墨替代色彩 ,营造出了大自然中光与空气之感 ,进一步开掘出笔墨的表现力 ;在画面中减弱客观物象的物理结构 ,加强视觉整体感 ,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浑厚华滋的风格特点 ,从而使其山水画作品与印象派风景画有某些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吴文化孕育的吴地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充满文人情结的高尚文品和不断创新求变的高雅艺品,是吴地绘画最显著的特点。探求吴地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对当今绘画,特别是苏州地区的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孕育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精神.决定了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和表现特性。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由性、意象性、节奏性等方面,继承和拓展传统绘画的时空意识及艺术精神特征,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般的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的教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能够理解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没有把西洋画、西洋文化与中国画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了实现中国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中国画教学所起的基础作用,同时努力实现西洋文化、西洋绘画理论与中国画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画教学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绘画对于学前儿童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是基于自我需要的主动外界认知与内部体验的个性表达。本文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幼儿绘画的学习品质,回归幼儿生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幼儿“说”画并“听”画等,达成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让儿童画成为真正的儿童画,成为充满灵气的儿童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三变”说是中国诗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人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它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诗歌的发展规律的描述提供一种比较准确的理论模式;同时它也带有机械论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美学常识告诉我们: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但中国却背离这些基本的原则而走了一条水墨画的道路.本文从五行学的角度对此提出解释.指出在五行宗教哲学观中,中国人由于崇拜北天区以北斗星为主的自然天象,并从中幻化出一个天国的世界及其最高统治者天帝(即黑帝).在对黑帝所代表的黑色天界的崇拜的思想支配之下,为契合天人,于是崇拜黑色的思想便转化为尚墨的意识.这便是传统中国画中重墨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更是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9.
站在世纪之交,很有必要对中国画在现代化大潮中的兴衰沉浮进行一次反思。中国画在20世纪的兴衰沉浮,是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的。考察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纳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框架中。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到70年代批林批孔,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被重新认识和评价。历经东西方现代化思潮的洗礼,中国画应把握当前的历史机遇,开拓一条既有时代文明水准又有民族之魂的通路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中西绘画“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面对西洋绘画的挑战,“中国画向何处去”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融合中西,另辟蹊径?还是全盘西化,脱胎换骨?或是固守传统,借古开今?人们不仅在实践中作了不同的抉择,在理论上也争论不休,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再现物象"的观念自战国开始萌发,到晚唐、五代逐渐明晰,经历了从追求外在形似和色彩描摹到呈现事物内在"真实"的过程。荆浩提出"画者,画也,度物象取其真"的论断,预示着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观念的确立。但由于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知识的支撑,绘画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造型始终流于概念化和表面化。当代环境美学倡导的科学认知主义理论,将有助于深化对自然物的认识,从而可能开拓出艺术的新境。  相似文献   

12.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设计师们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平面设计的“现代感”,同时又希望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二者的融合交相辉映,能够使作品闪耀出非同寻常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自党和国家提出"新丝路"经济带建设以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的发展趋势来看,知识产权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竞争因素。民间传统文化作为各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客体、主体、价值取向甚至是经济价值上都具有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在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在激活产业市场、立法、执法等层面上提出思考,以期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其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一独特现象,即喜欢将参与的人或器械连结在一起进行娱乐。本文试图对这种"连结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探究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为仫佬族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性格以历史地理为载体和基础,因此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文化性格有密切关系。本文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并以江西为例对汉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格进行探讨。江西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中原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主要与吴、越、楚有渊源关系,是多元文化交汇形成的具有赣文化特色的汉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16.
李中诚 《美育学刊》2023,(1):113-120
由严复翻译、引进的西方进化论是民国初期重要的社会新思潮,不仅直接影响了政治领域的改良和革命,还在哲学、宗教、艺术、教育等领域激发了诸多新兴的理论思想。对于正处在变革时代语境中的中国画而言,西学和中学、传统和现代的对抗与整合催生出“守传统”和“反传统”两种不同的文化立场,两方或多或少都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在不同的解释与论证中产生了中国画的“衰败论”和“进步论”,两者既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改良主张,也具有各自的逻辑起点和推演模式,既是中国美术现代化过程中多元而动态的表征,又是推动其演进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相关教材较少等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足。基于此现状,本文以高中英语读写课为例,探索充分利用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从而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让高中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其中“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重要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诚”的理念引入到德育中,让青年大学生将“诚”的精神文化内涵,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动力,可以助力大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使高校德育的理念与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路径中,传统“诚”文化的精神价值也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道德中心主义”,所谓道德中心主义不过是后世学者心造的幻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主导是法家,而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不是“道德中心主义”,而是专制主义加功利主义。过去夸大了儒家文化、显文化的作用,对制度文化、隐文化的作用估计不足,用幻觉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摘要:在当代民族复兴进程中,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与自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为进一步理解并探索“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表征、动因、内在逻辑模式以及重建所需坚守的思想理念与可能的实现路径等问题,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讨论的细致与深化,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以及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文化传统”相关代表性论述,并对“武术文化传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尚武精神、武术门派、拜师仪式、民俗武术等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再造,构成了当代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典型性表征;武术主体寻求身份认同与自我启蒙、经济诉求与表征再造、“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国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重要动因;对武术文化传统符号的历时性借用与共时性置换构成了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内在逻辑模式。研究最后提出,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传统的重建,应秉持自身的传统,抱持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动态传统观,避免犯历史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的错误,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