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敏敏 《考试周刊》2014,(47):195-195
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幼儿个人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幼儿教育角度出发,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朱如凤 《广西教育》2012,(37):93-93
在幼儿园里,常常看到有一些幼儿有玩具也不愿意和同伴分享;还有一部分幼儿有着很强烈的占有欲,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别人在玩,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愿意,都要想方设法拿到手,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因此,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在幼儿教育中是必不可  相似文献   

3.
分享就是指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分享。分享行为的培养有利于让幼儿亲近群体、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最终把关爱同伴以及共享快乐作为行为标准。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此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的人格品质,本文就分析了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4.
陈丽华 《文教资料》2010,(16):148-149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便是最好的例证。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思雨 《家教世界》2013,(10):17-18
分享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必须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育途径进行有效探索,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于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引导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以自我为中心心态,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而新《纲要》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还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成了人人宠、人人爱的小皇帝,渐渐变得自私、占有欲强。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应注意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形成与人分享的好习惯。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心理,及时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将自己的快乐和收获大胆地说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幼儿会觉得自己很能干,自然就很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了。只要把分享当作一种快乐,分享行为就不难形成了。  相似文献   

10.
舒晓丽 《考试周刊》2011,(65):232-232
在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作者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对培养农村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曾英 《教育探索》2007,(12):113-114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很"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正确实施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享行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不乐观,甚至表现出自私自我的现象,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及成长教育等因素有关,对此本文提出了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几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丁霞 《早期教育》2012,(10):29-32
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分享更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分享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中班幼儿的分享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分享行为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性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不同时代背景下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分享意识存在对自我施与性分享行为的高自我评价,而对同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低预期的特点;幼儿在自己对同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以及同伴之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发生概率的预期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在采取不当的方式分享他人利益上和在不当分享行为的遭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对不当分享行为的惩罚必要性的理解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混龄教育是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对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分析,指出混龄教育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混龄教育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开始注重人的个性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学会分享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分享能帮助儿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圈子,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从而能够与人交往、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让幼儿明确分享的意义,开展分享活动训练,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并与家庭合作,强化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17.
徐琳 《教育导刊》2006,(11):29-31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虽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分享行为有所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幼儿的分享行为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多数幼儿虽具有一定的分享行为,但还未形成分享观念,缺乏内在动机(郭忠玲,1996)。幼儿倾向于感觉分享(只给别人看、听、嗅、摸等),实质性的分享不多(张莉,1998)。幼儿的分享意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丁婕、李家萍,1999)。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更多地受到教育方式的影响,还处于他律而非自律的阶段(李德显,2003)。笔者认为,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因为人们观念上认识不足,对儿童分享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或是个别教学,更多的是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让幼儿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成长。  相似文献   

19.
美术活动是幼儿心理活动和表现能力充分展示的过程。但在美术活动中内容完全是教师预先设立的,不能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联系起来,难以适应不同儿童的认识能力;仍重视“技能训练”,缺乏对儿童情感的关注,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固定的活动模式,注重临摹,教学要求整齐划一,过程中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简单、有限的材料,单一的绘画表现形式已不适应幼儿表现、创造的需要。为此,笔者据经验而谈,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丰富的感知体验是幼儿自由表达的重要前提孩子学会发现美才会表现美。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经…  相似文献   

20.
靳小玲 《甘肃教育》2011,(15):34-34
朋友聊天,亲人聚会,只要一提起孩子,说得最多的词就是"霸道"。现在几乎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难免娇惯,导致在孩子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别人碰一下都不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不仅是指孩子在体力、智力方面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