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桂山 《收藏界》2011,(6):84-85
北宋神宗朝铸造的"元丰通宝"年号钱特别多,据说每年铸造量达数百万贯。所以近千年来至今,古钱市场上元丰小平钱和折二钱几乎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在古钱市场刚开放时,有一次见到有称重量卖北宋古钱的,因此买了数斤回来,回家大概看了一下,发现里面竟有三分之一是"元丰通宝"大小钱。  相似文献   

2.
戎畋松 《收藏》2018,(1):22-23
明代金银钱甚为少见,尤其是面文与正用品年号钱一致的则更为难得。近见一枚"天启通宝·金五钱"的金钱(图1),颇为特殊。其形制与铸造风范与流通钱类似,圆形方孔,外缘整齐,内郭规矩,地章平坦,制作十分精美。只是背面穿口上方有一"金"字,穿右侧为直书"五钱"。是钱直径约为38毫米,厚约2毫米,重约18克;经检测,成分为金52%、银47%、铜1%。  相似文献   

3.
成日至 《收藏界》2011,(7):88-88
在明代各种版式的"天启通宝"方孔钱中,背文为"奉旨"的小平钱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为:一是这种古钱不仅是奉旨铸造的,而且还在背文上铸了"奉旨"二字,应为"天启通宝"的开炉钱;二是许多古钱虽然同样是奉旨铸造的,却都没有铸上"奉旨"二字的背文。所以,背文为"奉旨"的明代"天启通宝"  相似文献   

4.
宋徽宗赵佶(1101-1125年)铸造了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钱,其中"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背穿上"陕"字为宋徽宗赵佶亲书瘦金体钱文,铁画银钩、纤细俊美,潇洒飘逸、挺拔遒劲,气韵贯通,精妙绝伦,与新莽钱堪称中国  相似文献   

5.
苏国治 《收藏界》2011,(9):71-72
异彩纷呈的非行用品辽钱中,铜多银少,金者罕见。面为"应历通宝"钱文,背高浮雕全龙图纹的金钱,在辽钱中尚属首见。"应历通宝"金钱,外径22毫米,厚2.1毫米,其中浮雕高1毫米,重量4.2克。钱面规制,轮廓周正,字廓高挺,字口深峻。钱文隶书,右旋读,辽风彰显,时代气息十足。钱背是在凸出的台面上,按顺时针方向,  相似文献   

6.
杨学礼 《收藏界》2011,(1):79-79
本人早先收藏一枚"第一重四两"古钱,钱径41.4毫米,穿径8.6毫米,厚2.4毫米,重20克。此"第一重四两"钱面有外廓,背平素,与大"半两"相同,品相佳美,通体硬绿锈包浆,轻掷于地,则哑然,而无转音亦无破音。钱面文是非常精美的小篆,笔划均匀,结构完美,是一枚珍稀的砝码钱。  相似文献   

7.
叶柏光 《收藏界》2012,(12):80-81
笔者今天要向各位泉友介绍的是一枚特大型出号铁质"大观通宝"钱。此钱直径为150.3毫米,厚度9毫米,穿口33×33毫米,重量730克。此钱有碗口大小,制作极为精美,字口清晰,字文平整,具备铸造所需的拔模斜度。此钱的所有数据早已超过常规制度,颇具王者风范,真无愧于"大观通宝之王"的  相似文献   

8.
海泉 《收藏界》2011,(9):72-73
在《收藏界》2010年第10期,曾刊文介绍一枚铜质"[ ]寗通宝"钱,文章作者认为属稀世珍品,或可能还是一枚母钱。该钱直径36.8毫米,厚3.3毫米,重19.5克,此钱奇就奇在"寗"字上。编辑部和董大勇先生对这枚钱币加了一段导言,认为刊出后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9.
乔生保 《收藏界》2010,(11):79-79
"靖康重宝"母钱铸于公元1126-1127年宋钦宗时期,直径35毫米,厚3毫米,重15.3克,篆书。此钱为青铜,包浆熟美,绿锈入骨,字体刚劲隽秀,极具神韵,钱体规制大方,整齐漂亮,有着"崇宁通宝"气质,极具北宋钱的传承。由于靖康年间战乱频繁,钱币制造混乱,此钱应为试样,  相似文献   

10.
新莽朝铸币可谓精多,"货泉"、"大泉五十"版别更丰,现将六枚新朝古币向众展示如下:新朝"货泉"(图1)直径21毫米,厚1.9毫米,重1.8克。此枚钱币双面红斑绿锈覆盖,"货"为细字,大开口肥"贝"隔轮,离郭较近,"贝"部写法与正版不同。此币中的"泉"字少左半边,无改刻痕迹,属于原范所致,就是"半  相似文献   

11.
党顺民 《收藏》2009,(11):122-123
笔者在西安八仙宫钱币市场购得一内装古钱币的汉代小型扑满,其灰陶质,上有数道弦纹,腹径105毫米,高92毫米;顶端封口平面13处有一长30毫米、宽3毫米的孔槽(图1)。后经用细钢丝慢慢地钩掏,共取出西汉时期铸造的“半两”钱25枚(图2)。  相似文献   

12.
苏定鸿 《收藏界》2011,(3):71-71
笔者藏有一枚秦超大"半两"铜钱,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古钱。此钱直径65.7~66.7毫米,穿7.3×8.1毫米,厚7.7毫米,其中肉厚3.1~3.7毫米,重94.6克。"半两"两字高挺,最高达4毫米,略具弧形。在"半"字右上方及右边缘有凸起流铜,钱币浇注口在上方外缘。  相似文献   

13.
"永通泉货",南唐元宗交泰二年(959年),南唐主李璟在经济窘困形势下,同意吏部铸造"永通泉货"当十大钱。此钱铜铸,直径3.2毫米,穿口0.8毫米,重10克,属减重钱。钱文"永通泉货",左"货"右"泉",篆、隶二书体,互相对钱,篆文大  相似文献   

14.
刘万春  梁萍 《收藏界》2010,(12):86-86
笔者刚拿到一枚宋代"成平元宝"时,不禁惊异。此钱重量竟18.5克,钱面直径27毫米,背面直径27.5毫米,厚4毫米,泉面直径小于背面,类似折二型。宋代成平钱有宽缘、厚肉、锅底、四决、四出等版别,皆少见稀贵。说实话,想在现今假货横行的日子里,要轻易收藏到一枚品相好、稀少的成平古泉,机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5.
笔者藏有两枚出土于汝州市下程村的三铢古钱,其中一枚还留有当时铸造的浇口(见图)。该币直径24毫米,三铢两字看似平常,然字体深峻,包浆自然。关于三铢钱的铸造年代,学术上存有争议,比较权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  相似文献   

16.
寇尚民 《收藏》2013,(5):104-109
"龙洋"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流通的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并有铸造地名和"库平七钱二分"计重;背面为龙图,四周铸有外文(见图)。这种既有龙图又有外文的银币被称为"龙洋"。此银币首先由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开铸,后各省陆续铸造。关于各造币厂铸成"龙洋"之数量,  相似文献   

17.
赵承 《收藏》2012,(3):116-119
笔者藏有一枚辽宁开原地区出土的铜质小平"乾元重宝·东国"钱(图1),直径24.5毫米,厚1.9毫米。此钱分为铁、铜两种材质,铁钱存世相对多一些,铜钱极少,目前存世只有10枚左右,相当珍稀。此类钱币出土地点一般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此钱昔被东亚钱币界认定为高丽王朝穆宗时代所铸,但这个认定疑点颇多。笔者认为"乾元重宝·...  相似文献   

18.
周少华 《收藏界》2011,(2):71-72
清王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乾隆通宝,,钱的铸量和存世量都很大,包括宝泉、宝源、宝直等二十多个铸钱局先后开铸,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面文"乾隆通宝",书体多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钱径一般在24~26毫米,重量一般为2.8~3.6克。  相似文献   

19.
梁永涛 《收藏》2012,(15):73
"男钱"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钱币的称谓,为何称"男钱"?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此提法最早源于唐朝杜佑《通典》:"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晚唐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之六云:"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宋代洪遵《泉志》有言:"旧谱曰径寸,重四铢,悬针书,文曰‘布泉’。世人谓之‘男钱’,方佩之则生男也。"清末叶德辉《古泉杂咏》:"布泉径寸字针悬,鼓铸难忘居摄年,传语深闺消息好,佩来个个是男钱。"据上述记载,首先明确了布泉被称为"男钱",是一种民间的俗称,由妇人佩之。在中国古钱币史上,有新莽和北周武帝两个朝代铸造过布泉,从钱文上看,一为悬针篆(图1),一为玉箸篆(图2)。那么,  相似文献   

20.
古币二品     
新莽"货泉"钱范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开始铸造"货泉"钱币。笔者收藏一枚用于铸造"货泉"的母范。该钱范属生坑,长约10.4厘米,宽约5.5厘米,布满翠绿色入骨铜锈。钱范正面铸有两枚"货泉"钱样,正反样兼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