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有一个明显变化:基础知识有所淡化,阅读与写作逐渐加强。广东省深圳市2003年中考以一篇作文来确定考生的语文成绩,上海市则连续3年采用“阅读+写作”的形式对考生进行考核……这种悄然变化的命题趋势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笔者对30多个省市2003年的中考试题统计后发现,阅读类试题的分值一般达40~5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占70%左右。考生对这种变化适应吗?答题情况如何呢?左边图表中这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从图表中不难看出,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明显偏低;现代文阅读题中,散文类考题的得分又比自然科学类考题(…  相似文献   

2.
罗小军 《学语文》2004,(2):28-29
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一个明显变化:基础知识有所淡化,阅读与写作内容逐渐升温。深圳市2003年中考以一篇作文来确定考生的语文成绩;上海市则连续三年采用“阅读 写作”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命题趋势的悄然变化,应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笔者对30多个省市2003年的中考试题统计后发现,阅读类试题的分值一般达40-5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题的分量占70%左右。考生对这种变化适应么?答题情况如何呢?下面这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注:以上数据为部分省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卷抽样统计结果)横向看:阅读类考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明显偏低;现…  相似文献   

3.
《2 0 0 1年广西中考语文试题》(以下简称《试题》)就整卷结构看 ,与前两年没有变化 ,仍按“基础知识及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块布局。但从质量而言 ,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笔者认为《试题》体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战略性突破 ,即重视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标准答案”绝对权威性大大降低 ,开放性题量增大 ,拓宽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 ,开阔了语文教学评估的天地。  具体说 ,《试题》给人以下启示 :  启示一 :重在理解 ,力戒死套。  《试题》第一部…  相似文献   

4.
陈德前 《初中生》2003,(18):14-16
近年来,中考中不断出现一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新题——信息题.这些试题通过文字、数式、图像和框图符号等方式把大量的信息提供给考生,要求考生根据信息探求问题的结果.这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具有高中知识背景的试题,在中考中频频出现,且大多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范围广、立意新、思路活、解题巧.这些试题的阅读量虽大,但难度并不大,只要考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类新颖的阅读题,它的模式是:先给出一些全新的知识,让考生阅读理解,再设立问题,让考生运用这些新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1 (江苏省徐州市2000年中考试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阅读题在中考中的分值一般在40~50分,而现代文类阅读题又占其中70%的分值.我们还发现,考生答卷主要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散文类考题的得分低于自然科学类试题的得分,二是主观性试题比客观性试题失分严重.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路】本课重点训练学生进行片段环境描写的能力。方法是: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其次是围绕这一知识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导写过程】一、导入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直接导入。二、考题例话1.2002年河北省中考阅读试题《木笛》试题第4题: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2002年江西省中考阅读试题《紫藤萝瀑布》试题第4题:文中写了不同时期的藤萝,不同的景色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慨。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回答以下问题……3.2002年浙江省中考阅读试题《草莓》试题第2题:文 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  相似文献   

9.
刘少平 《初中生》2003,(17):20-23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作图题一改传统尺规作图模式,涌现出一些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题型.这类试题大都联系生活实际,内容开放,需要考生进行多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与指导】 能阅读、理解比较浅显的言.并且能将其译成现代汉语.这是语课对初中生的要求之一.也是初中毕业生必须具有的语水平、古诗阅读是中考语试题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好的中考试题,应当是能体现新课标、教纲、教材的精神,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这道天津市2005年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言片断.回答(1)~(5)题”的试题就是这样的“好”题。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泰州市中考数学第25题以"阅读理解和解决应用"为主旨,着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探究,直击考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道独具特色的中考靓题.笔者认真细致地研习该题,产生一些想法和建议,敬请各位同仁予以批评和指正.试题呈现:阅读理解:如图1,图形l外一点P与图形l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若线段PA_i最短,则线段PA_i的长度称为点P到图形l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阅读题在中考中的分值一般在40~50分.而现代文类阅读题又占其70%的分值。我们还发现,考生答卷主要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散文类考题的得分低于自然科学类试题的得分,二是主观性试题比客观性试题失分严重。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武汉市中考语文卷坚持"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取材课外"的命题原则,不回避热点,兼顾教材,人文色彩浓厚,表现出鲜明的导向功能. 一、试卷亮点 1.恢复Ⅰ、Ⅱ卷,试题向高考靠拢 从2010年起,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恢复了Ⅰ、Ⅱ卷,试卷满分为120分.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努力贴近湖北高考语文试题的形式.2012年武汉中考语文试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包含"基础知识"、"阅读"等10道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包含"阅读"、"语言运用"与"写作"等.第Ⅱ卷采用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写作题等多种题型,灵活多样,多方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试题各部分比重基本不变: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约占20%,阅读约占40%,写作约占40%.难度系数为0.65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考写作类开放性试题,是指在中考试卷中,要求考生通过写作的形式作答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开放度很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这类试题的训练和指导,努力提高考生解答这类试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包括许多类型,下面仅简析几个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中考写作类开放性试题,是指在中考试卷中,要求考生通过写作的形式作答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开放度很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这类试题的训练和指导,努力提高考生解答这类试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包括许多类型,下面仅简析几个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6.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分为四类:1、认定事实类。这类试题所占比例最大,属细节考查题,它一般通过某一特定的细节或相关几个细节以及图表、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提供相应的主要事实,2、词义猜测。单词猜测已被认为是考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阅读技能,做这类试题必须紧密联系上下文来猜测,3、归纳概括类。这类试题属中上难度题,旨在考查考生加工与浓缩信息的能力。4、推理判断类。这类题属高难度题,要求考生根据已知信息以及语篇的内在联系去发掘文中没有明确说出的意思。高考对学生阅读量和读速的要求:《教学大纲》要求高三学…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06年全国部分地区的中考英语试题,笔者发现科普类“阅读理解”题愈来愈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科普类文章往往具有跨学科、行文逻辑性强等特点,要求考生能从文章的整体逻辑以及重要细节上全面把握。但有些考生面对此类试题,常常表现出一种恐惧感,甚至觉得无从下手。鉴于此,笔者现以2006年全国部分地区中考英语科普类“阅读理解”试题为例,对这类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浅析如下:【试题特点】①注重学科渗透,行文逻辑性强,内容抽象。②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对选拔优秀考生有一定的作用。③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一些省市的中考数学试卷中出现一类设计新颖、独特的阅读题——“现学现用”型阅读题。其设计模式是:先给出一些全新的知识,让考生阅读理解,再设立问题,让考生运用这些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即:“现学现用”。这类试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它更能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石小兵 《教学随笔》2014,(10):11-13
浏览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对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更好地检测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延伸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下面结合今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些解析。  相似文献   

20.
尽管各地都十分关注中考语文命题,尽管各地大多以命题小组的形式来组织中考命题人员,可是由于不少参与命题或者主持命题的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严格的中考命题方面的技能培训或者说试题研究方面的培训,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往往不讲规范,不够准确,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给考生带来一些危害。以现代文阅读命题来讲,就有如下一些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