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海涛 《文教资料》2008,(31):202-203
本文引述了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观的概念及其研究的现状,最后论述了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理论的影响,笔者发现国内外的各种教材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倾向问题,当下,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了解新课改是否关注性别偏见问题,本文以中外教育专家合作编成的《仁爱版英语》教材为实例,通过统计教材中男女两性出现的频次,分析带有性别色彩的教材内容,发现新课改下编写的教材依旧存在着性别偏见问题,以此提出消除性别偏见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4.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初中英语教材中存在的性别倾向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材中女性出现在职业领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教材中仍然明显存在着性别倾向问题.本文认为,变革这种现象,应将性别角色问题纳入初中英语教学与教材中,同时充分发挥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但性别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文章针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试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入手,对幼儿的家长和教师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研究剖析,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静  赵伟 《西北师大学报》2004,41(1):114-117
个体性别角色定型是一种文化上的规定性。它既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征 ,又是民族社会化的重要体现。不同民族所处的文化环境对这个民族性别角色的形成发生重要的影响。要研究民族的深层心理问题 ,就需要对性别角色及其获得进行研究 ,需要对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和女性是怎样的呢?提到男性难免会有下列描述: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而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  相似文献   

9.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性别角色类型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尤其是未分化型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因此,要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和女性是怎样的呢?提到男性难免会有下列描述: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而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  相似文献   

11.
家庭因素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是以生理为基础、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认知发展论均认为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也是对儿童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实证研究证实家庭因素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发展确有影响力,但是结果的百家争鸣,无法进一步提升性别角色的理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的研究,研究对象要扩大到不同年龄段的被试,研究的变量也要尽可能涵盖一些重要的家庭因素变量,并做不同变量交互作用的分析,同时还要进行研究结果的元分析和建立家庭因素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从图片到内容涉及的性别问题,对于学生建立一定的性别观和形成客观认识女性的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虽然教材在性别问题方面已有重大改观,但仍需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丰富教科书中女性的角色;第二,完善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第三,在图片的处理上应该增加女性角色的数量,直观地、全方位地展现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相似文献   

13.
通过修订的性别角色量表对当前南京市小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性别角色特征以双性化与未分化为主,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已让位于非单性化,未分化性别角色形势严峻.研究结果显示,并没有如社会所言,男生性格软弱、没有男子气概,女生过分中性化的明显表现.父母的学历是形成男女生性别角色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潜在课程是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而学校中的性别角色的探究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方面,特别是在教科书、教师的期望方面,传统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在基础教育中的"阴盛阳衰"、男生的学业成就普遍落后于女生的现象值得关注。只有通过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因性施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上的男女平等和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5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所有维度(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上,性别的主效应都不显著,而性别角色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大学生中,本科生与专科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各维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虽然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文化。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初入社会、接触社会的启蒙期.教师如能通过研究运用同伴交往、群体建设、校园文化等教育方式,科学而系统地把相关知识、社会规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学生.对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方面的作用将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学校作为一个人的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科学引导青少年性别角色合理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赣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的46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9%:未分化占32.0%;女性化占17.3%;男性化占15.9%;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女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未分化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其他类型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性别形象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处于人生转折期的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因此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性别角色进行研究,发现教材中存在性别性别差异和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0.
动画片以其个性鲜明的人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研究以运城市两所小学为例,采用自编《儿童对动画人物角色偏爱问卷》和《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9-11岁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较偏爱与自身生理性别相一致的动画人物角色,男女儿童双性化人格特质较为明显,且对动画人物角色的偏爱与其性别角色呈正相关,因此应积极引导儿童正确认知动画人物角色特征,帮助儿童建构双性化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