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3):215-219,227
把整个翻译系统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是把握翻译本质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广义翻译有机体可以看作社会有机体,翻译主体就是社会主体人;狭义翻译有机体是由五大翻译主体构成的复杂关系系统,各大主体都是“符号世界”里的“主体”,其相互之间的“阴阳互化”化生出翻译有机体的各种形态,演化出翻译有机体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2.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1):191-195
对“翻译”概念的定义是翻译研究的起点,把“翻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来研究,是现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具体体现,因为各类学科同属人类文化的范畴,“文化转向”本身就意味着多学科方法论的综合运用。把“翻译”作为一个像“社会有机体”一样的“有机体”,并运用文化符号学工具来进行透视,能够更好地展示“翻译”的全貌,从而有效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3.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4):185-189
儒家“五经”之首《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其深刻的“有机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的可通约性。结合两者并符号学思想,可以尝试定义“翻译有机体”,进而探讨演绎翻译哲学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鲁慧雪 《英语广场》2023,(33):11-14
《中庸》是儒家经典,是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儒家典籍之一,对中国的思想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是《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也是中国哲学、宗教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的指导下,选取华人译者辜鸿铭的译本,从语言意义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等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在《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天”的英译,探索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中国儒家经典翻译的指导作用,以丰富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更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蜜 《文教资料》2011,(34):46-47
福柯的“话语权力”思想是研究翻译理论的重要武器.“话语权力”与“翻译霸权”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形式,前者是后者的本质,“话语权力”告诉我们:要站在权力的高度看待翻译:要警惕翻译中的价值观冲击:在内文外译中要强化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尤金·奈达的翻译原理Dynamic Equivalence被误译为“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译成“动力相当”。“动态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十分不合符逻辑,世人无法理解。“动力相当”是翻译的标准,它用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译文和原文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力量影响读者,读者在译文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译”或“翻译”的含义和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和”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艺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进行翻译理论建设而不是构建“译学”或“翻译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翻译系统“五要素”和“八要素”的“五行”与“先天八卦”定位,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八卦”来解读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翻译中“叛逆”的实质及其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中外译学界对多元系统论的诸多批评都指向该理论中的术语和概念问题。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中“经典化”这一并不显见却极为重要的概念为出发点,尝试对该理论中的术语和概念评价问题作出回应。通过重读“经典化”概念,追溯其提出的时代语境,发现多元系统论中的“经典化”概念尽管来源于从俄国形式主义,但由此衍生出“非经典化”、“静态经典”、“动态经典”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是对当时文化研究浪潮的呼应,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而且还使译学界注意到以往被忽略的诸多文学形式,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时空维度。多元系统论中“经典化”概念不仅仅只是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简单挪用,而是在对其明确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与重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