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新闻系教师说,中国的记者只会写没有新闻的新闻,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细想有道理。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3.
为了方便工作,如今很多媒体都对记者进行分线,有的记者就被分配专门跑会议。老是听会、写会,时间一长这些记者往往形成了固定的会议报道模式:导语部分、何时何地召开何会;主体部分,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领导说、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等;结尾部分,某某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什么决定或者会议号召云云。这样的会议消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以可读性强而成为平面媒体吸引读者、扩大读者率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日前各个城市平面媒体新闻竞争的态势来看,这种趋向会更为加重,甚至为单纯吸引读者眼球,片面追求可读性而不惜过甚投入近乎泛滥。如果片面理解可读性,不准确判断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考虑这类新闻产生后果的危害性和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势必让社会新闻走入误区,陷入一味猎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有机会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新闻。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地市报记者,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只要用心学习,也同样能写出有全国反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6.
基层通讯员受生活和工作范围的限制,不能像省市媒体的记者那样到处跑,但具有身在基层的贴近性优势,许多时候既是新闻的记录者,又是亲历者,有着专业记者无法获得的直观感受。而且,由于身在基层,对于本单位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如重点工程建设)可以进行专职记者无法进行的长时间追踪和深入采访,可以写出专职记者靠突击采访无法写出的内容丰富的新闻稿。笔者认为,只要基层通讯员掌握五个善于,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遇到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缺乏动辄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没有,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来。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闻发言人即“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的提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博弈难以避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媒体提供了与政府对话的机制,记者除了听政府“说”以外,还有“问”的权利,代表公众的立场向政府询问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就一般情况而言,政府比媒体掌握更多的全局情况,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必须通过新闻发布会纠正媒体的某些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0.
11.
什么是新闻的美感呢?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新闻的旨要特征就是真实性,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不能有一丁点儿虚假。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写作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就是用来表现出新闻的特点,提高新闻报道的事实价值,能让人们在获得新闻的同时获得美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感动,最终实现新闻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编辑要善于和记者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记者在一线获得的信息,据此挖掘记者稿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再加工,使稿件更具深度。编辑要广泛阅读,收集信息,尤其是其他媒体的信息,往往能从中发现"金子",并指导记者写出好新闻。编辑也要走出去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尚处于酝酿阶段的信息,编辑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指导记者如何跟踪采访,为成功写就好新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互联网使报纸记者更加耳聪目明,也正在改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操作方式。一、互联网推动报纸传统优势“升级”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成千上万网站上的数据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报道线索和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为报纸的新闻发现和采写带来了一场革命,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借助新媒体舞台获得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14.
正如著名雕刻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发现,这里指它的动词意义,其本质含义是,对新闻事实传播价值先于世人的正确理解、估价和认识。也就是说,新闻发现必然是新的传播价值的认识。那么,新闻发现在什么层面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2009年12月29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杨秋芬 《新闻窗》2005,(1):56-5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对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可选择的。媒介必须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受众必须把这些信息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来理解。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正常维持。如果人们发现新闻媒介所刊登的都是假的东西,这种公信力就马上会丧失掉,新闻报道也会被人唾弃。  相似文献   

17.
何为新闻?这并非一个小儿科话题.原因很简单,新闻好写,但好新闻不好写.请问,做了多年,甚至做了一辈子记者的,有几个拿到了中国新闻奖?为数不多.在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寥若晨星;有的新闻单位,甚至是中国新闻奖的空白区.  相似文献   

18.
当今.互联网让浩浩大世界,浓缩成了一个小小地球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纸质媒体,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所谓虚假新闻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所报道的新闻不是客观实际中存在的真实事实。  相似文献   

20.
5月31日,来自江西新闻网的一条有关“新闻人”的新闻感动了整个社会,也感动了众多同行。是月27日下午,江西电视台《第五社区》栏目的两名记,在采访居民楼失火的现场拍摄中,摄像机里突然出现了受灾户邓大娘的女儿爬上了窗台(五楼)、要以死了结余生的镜头。紧要关头,两位记立即放下摄像机,奋力;中上去把轻生救起。之后,他们又暂时放弃了采访任务,苦口婆心地做起母女俩的思想工作,“直到母女俩眼中重新闪现出希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