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伦敦人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在早晚高峰的火车和地铁上,几乎人手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虽然车厢挤得满满当当,但除了铁轨震动的声音之外几乎听不到交谈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方雨说,参加她的节目研讨会是一场约会,我说,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跟空中的那个声音、那缕缕的香在约会。第一当然是女人香。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主持人声音本身的魅力,那个声音是有味道的,不是香艳,而是香甜,清冽,香中带点甜,但甜得不过分,不腻。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写作》2008,(9):16-16
电视、网络和报纸以及各种新媒体几乎把触角伸向了每一个受众.但广播却不可撼动地拥有一批自己的忠实听众,在车上、在家里,在一切有收音机的地方我们都能听到广播里转播奥运会赛事的声音。北京奥运会期间,记者走访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陆莹.  相似文献   

4.
一些群众反映,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全国和地方召开“人代会”和“政协会”(以下简称“两会”)期间,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几乎充满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声音和面孔。但“两会”一闭幕,新闻媒体上除了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们开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视察活动的消息外,就很难再听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声音,好象“两会”闭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就休息了。  相似文献   

5.
报刊界几乎一致反对、谴责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惩罚一稿多投行为.于是,少数学者试图另辟蹊径,为报刊社的权利而呐喊.报刊社享有或应当享有"首发权",就是这一行径的典型声音.虽然目前学界研究"首发权"的文献不多,但对报刊社来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情结,似乎报刊界天然就享有"首发权".但遗憾的是,这个命题实难成立.  相似文献   

6.
虞颖 《视听界》2001,(1):6-8
过去,我们在谈论时,一般把广播的优势和缺点列为以下几点: 1.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无线电波运动的速度和光速一样,声音一旦插上了电翅膀,它的传送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以至从广播电台将节目播出到千万里外的听众在时间上几乎没有差距。2.广播传递,声情并茂。广播的声音包括语  相似文献   

7.
新闻节目主持人因电视这一特殊载体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通过电视这个放大器,优点和缺点都被无限地扩展着。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主持人几乎具备了一切优点:形象标致漂亮,声音标准动听,但为什么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细细揣摩,豁然明了:是职业  相似文献   

8.
声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尤其是它与适当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是声音赋予了画面真实性.电视中的声音尤其重要.同样一种声音跟不同的画面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电视节目声音方面的完美创作,可使节目达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能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受,从而加深节目印象,达到目的.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包括三部分:一是电视解说词,二是音响效果,三是配乐.  相似文献   

9.
自从画面和声音在影视中结合以来,就再也难分难舍.两者结合,还原了生活的真实体验,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众在观看影视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随剧情.徜徉于古今中外、喜怒哀乐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声音在影视中的重要性,是人们早已充分认识的.但声音在组织结构影片时的作用往往被忽略.笔者曾经用罗马尼亚影片<爆炸>作过实验.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版权“大战”、冠名商更换、改名风波后,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以下简称《新歌声》)高举着“全新原创”的大旗高调逆袭,在已播出的八期节目中保持了1.69-2.24左右的全国网收视成绩,几乎扫下了所有的双网第一.①但另一方面,《新歌声》因与《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的诸多相似而招致不少非议.《新歌声》的节目模式是“全新原创”还是“换汤不换药”?是合法借鉴还是盗版“克隆”?如何界定相似节目之间是否构成知识产权的侵权?本文从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两方面进行解析,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今媒体大战日益激烈,广播节目如何才能长久地赢得受众的心,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节目以内容赢得受众,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做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广播回归.广播究竟应该做什么样内容的节目?声音应该留住的是什么?经过慎重的选择,我们确定第一组报道推出方言季.在人口流动急速的时代,5大方言几乎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熟悉又亲切.但这一系列节目的定位不只是呈现,而且在短短8分钟的节目时间里要有思考.  相似文献   

12.
没有声音的画面是死的画面没有画面的声音是活的声音──题记在影视创作的历史上,有一桩怪事,几乎众人皆知,这就是声形既和谐又对立的关系。从现实角度看,声音与形象是一对最要好的朋友。二者形影不离,少了哪一方都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谐调,不真实。然而,从创作角度看,声音与画面又像是一对情不投意不合的冤家,二者常常相互抵触,似乎谁都想以主人自居,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大概是论资排辈的原因吧,从最早的无声片开始,声音就一直屈居画面之下,甚至常常沦为配角的位置。影视圈不是有句行话叫编画面配声音吗?言外之意,就是通过…  相似文献   

13.
声音作为一种表意系统,它有自身的结构和动作方式.纪录片本体的客观性决定了它和剧情片电影的声音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不相同.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形态,其声音构成元素与剧情片基本相同,但规则却有很大的区别,现在将二者的异同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画面和声音是电视艺术的两大要素.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画面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声音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这里所说的声音包括解说.音响和同期声等听觉内容,其中同期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论应慎重     
某晚报自去年创刊以来,在头版位置上,几乎天天刊发一篇社论,看似重视、加强了评论工作,实则冲淡、削弱了评论的功能。 众所周知,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就某些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典型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党报的社论同时代表同级党委的意见,直接传达党委的声音,它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体裁。但纵观该晚报所刊发的社论,多是一些短评或未署名的小言论,大都不具备社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期待权威解释 从2009年年底开始蔓延至今的西南大旱造成严重损失,但关于大旱的成因一直没有权威部门和专家出面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和澄清,有关媒体甚至撰文质疑,大旱面前科学界缘何失语?文章摘用4月4日出席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的广东气象部门首席专家、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的看法,"一个能体察到的隐忧是,大旱发生后,科学界对此几乎失声.这才让'美国报告'祸起三峡'等传言不胫而走.这说明,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和科学界应该发出权威声音,规范舆论宣传."  相似文献   

17.
无论眼球经济还是耳朵经济都是伴随互联网的出现成长起来的.但与眼球经济相比,耳朵经济一直未受到重视.当下,耳朵经济的兴起由三方合力促成:一是眼睛被过度消费后的产物;二是科技的助推;三是声音本身的伴随性、真实性及召唤性特点.耳朵经济的兴起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移动互联时代占领碎片化、细分的生活场景;二是AIoT时代开启智能家居和车载新场景;三是后微信时代引领声音社交新模式;四是新消费时代创造了新的身份标识——耳机.  相似文献   

18.
录音报道音响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的特点应该是三方面,即广播的快、广和声音。近几年,广播界在快和广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对广播的最基本的特点——声音,却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就发挥广播声音特点的问题,作一探讨。一、声音——广播最富有本质特征的特点广播是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它要经过声→电→声的转换过程。从声音开始,又复归到声音,这是广播传播的基本过程。所以说,声音是广播原生的、最  相似文献   

19.
许继锋 《新闻实践》2012,(10):46-48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几乎是在大家猝不及防的状态下,实现它在2012年夏天的首次惊艳亮相,并瞬间由一批文化精英人士在微博上以完全不加掩饰的欣喜情绪持续推荐,带动了对于《中国好声音》的第一波网络热捧。在众多微博网友的频繁刷屏评论下,当晚#中国好声音#新浪微博转发量突破600万次,新浪微博风云榜实时热点排行第一,影视热搜榜排行第二,百度指数突破30万,实时热点排行第三,  相似文献   

20.
郭政 《采.写.编》2018,(2):104-105
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是一种声音媒体.换句话说,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手段.所以有人说,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正是这种唯一性,决定了声音如果动听,广播就会栩栩如生;反之,声音如果平淡,广播听起来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好"声音",将广播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