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池州市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农业类型多样,具有良好的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基础.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开发必须依托区域优势条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打好生态牌、围绕大旅游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建立具有皖南山区特色和生态经济特色关联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地域类型结构.加大制度性投入、转变经营理念、培植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是池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空间边缘化是中西部很多地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空间整合是边缘化地区走出区域发展困境的战略选择.区域空间整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即区域空间系统有序化;二是区域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在系统分析池州市区域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边缘化地区空间整合的两大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空间网络化.  相似文献   

3.
深入研究池州市广电传媒的迅速普及与不断扩张对区域发展日益凸显的推动作用以及必然趋势,力图揭示池州市广电传媒在区域发展中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并在池州市广电传媒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趋势预测、战略实施保障和对策等方面给出具体详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0年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一个新型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具雏型.近年,池州市充分利用"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这一金色招牌,发挥其生态优势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初步建成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同时也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以及企业对绿色食品发展前景认识不足等发展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池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发展战略:依托区域优势创立品牌、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内涵、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依靠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体系、调动各方力量扩大融资、发展绿色营销开拓市场、加大制度投入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5.
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是茶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池州市是安徽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为加快茶业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茶农的收入,发展茶区经济,2002年,池州市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推出主打品牌--"九华佛茶"品牌.通过两年多的运营,"九华佛茶"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以期对"九华佛茶"品牌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池州市中小企业发展SWTO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欠发达的池州市有资源优势,区位条件较好,人力成本偏低,又适逢东部产业加速西移的机遇.但是,该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人力资本缺乏,缺少企业家精神,企业融资困难,城市化水平低,总体产业环境并不理想.外部还存在各种威胁,如国际化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东西部经济差距对人力资源产生"粘连"效应,欠发达地区为吸引产业转移存在彼此竞争等.池州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必须克服内部弱势,减少外部威胁,利用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段中,截取与池州市工业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实施相对应的时期,利用计量分析模型对池州市经济、社会和工业化子系统的耦合状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池州经济已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工业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均体现了较好的协合性,三者目前正处于协调发展的相对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池州市地表水资源量丰富而经济欠发达,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大,全市水环境质量良好.随着"十一五",期问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环境保护的压力和挑战必然会增加.本文分析了池州市的污染情况和水环境保护的压力;提出了池州市水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文化旅游市场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促进池州经济、文化、环境发展均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对池州市文化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市场开发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国际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旅游即城市、区域联动等具体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从投入、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人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剖析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主要对策建议,即:①深化认识,理顺旅游管理体制;②优化布局,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③错位开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④区域联动,走共同发展之路;⑤科教兴旅,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