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国内第一篇研究王小波小说的博士论文,韩袁红先生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一书是王小波研究中的巨大突破。本书作者以对王小波生命体验的关注、儿童情结的深层阐释以及对其创作谱系的细致勾勒取得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之功。此外,作者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拘泥于本土经验,将王小波的创作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去作人类精神的普遍关照,发现其宽广的写作情怀。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杂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字及"我"惯用句式的频繁出现。本文对王小波杂文中的"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揭示王小波杂文的独特内涵、话语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杂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字及"我"惯用句式的频繁出现。本文对王小波杂文中的"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揭示王小波杂文的独特内涵、话语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搜集了近十年的相关资料,归纳和梳理了王小波研究中热点问题及现象,从思想立场、艺术价值和一些特殊指涉意义等几个问题出发,试图呈现目前王小波研究的基本态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当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扬。王小波散文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彰显着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渴望。本文尝试对王小波散文的"异类性"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王小波反"权威"、反"崇高"、反愚昧的对抗方式,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王小波散文的当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王小波的小说在台湾获奖、在海外产生影响时,大陆文坛还在水波不兴;当王小波生前为出版他的小说费尽周章时,决没想到死后他小说的火爆畅销;当王小波的小说在读者那里畅谈不休,而“圈内(作家圈内、学术圈内)”大都还保持着沉默是金:不想王小波的逝去使自身膨胀、喷发为一个现象,王小波终于不再是仅以杂文而知名、却成为以“大器晚成”的“文坛外高手”被命名的一个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终于崛起在其杂文之上,闯入学人视野、学术话语圈,满脸既庄重又神秘的坏笑,以致人们研究它的欲望也高涨了。  相似文献   

7.
阅读王小波的作品,会引起人们的思索。自由之生活、自由之思想、自由之文学是本篇对王小波的概括。自由之生活,王小波放弃优厚待遇显赫的名声而做一名自由撰稿人,足以证明他的"特立独行";自由之思想,王小波在他的作品里营造了"三有"自由思想体系;自由之文学,王小波作文的自由,即他的作品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如反讽、夸张、黑色幽默、逻辑悖论等文学技巧,显示了其独特的语言,形成王小波的风格。王小波是自由的,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写小说这条路;但自由的同时又为自由付出了代价。这便是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王小波对译文体的态度入手,深入挖掘、分析、解读了王小波对译文体的态度与其他当代作家的不同;从文学理论史的角度比较分析了王小波的文体观在历史上的位置;从文体生成的角度分析了译文体到王小波的接受之间的曲折路径。通过比较和分析,从多个维度对王小波的文体观的内容、态度、位置、作用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是一个有个性的作家,也是中国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通过对王小波的小说及杂文的分析,来探讨王小波作品中的特立独行的风格,以此显示王小波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拍 《语文新圃》2009,(4):9-10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王小波离开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世界已经十二年了。七年前,《南方周末》“文化专刊”将他作为新闻热点,特意策划了“王小波逝世五年祭”专题。四年前,即八周年纪念日,据《新京报》讯:人们在鲁迅纪念馆举行“王小波生平展览”,展出了王小波各个时期的照片。  相似文献   

11.
以"回电"的方式面向普通读者解读王小波作品,是系列解读之一。《三十而立》是王小波整个艺术创作的奠基作品,是其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也是后期小说的雏形。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其"一个故事、一个梦、一个谜"的格局,深入分析王二这一人物形象,并与《时代三部曲》中其他王二们作深层对照,指出众王二与此王二一脉相承,体现其随着岁月流逝,从快乐到苦闷、从纠结到绝望这样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小说所描写的女性群体是个不同以往华语文学创作的另类存在,她们人格独立,精神畅达,厌恶枯燥乏味,追求人生乐趣———以一种非常规的姿态张扬着自身的生命之美。这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不但是王小波笔下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也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抹充满活力的亮色,并在彰显作品文学魅力、反映作者女性观的同时,更进一步折射出王小波本人全部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态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性、笑三个方面对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王小波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荒诞放大给读者看,而昆德拉的小说大多指向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的存在;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政治和权力的折射,性描写方式客观冷静,使性回归自身,昆德拉笔下性总伴随着灵魂间的误解、隔膜、搏斗;在王小波那里笑来自于叙述者的幽默,在面对强大的荒谬时是可以倚仗的工具,在昆德拉笔下笑更为沉重,更显露出人的渺小,命运的无情和生存的荒谬。  相似文献   

14.
王小波对人世间的苦难和荒谬进行了彻底的反讽,在其作品中展示出超然的价值境界,充满着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同时折射出王小波对现实人生独特而普遍的体验,一种深刻的忧虑与关怀,他体味着对生命和生存中的真味、真源和真义,并因此产生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时代,王小波作品风靡网络,热度不减。本文把王小波及其作品所传达的讯息,放置到网络传播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对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行探析。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王小波作品的身体话语及有趣书写,符合消费时代大众的感性欲求和网络媒体的商业价值取向;二是王小波作品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契合了网络文化精神;三是王小波的自由精神和平民姿态,使其作品在网络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王朔在他的“顽主”系列作品里塑造了一群顽主形象,而王小波在他的《时代三部曲》里塑造了相互联系的王二形象,二者对于现有价值的质疑与消解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王朔与王小波的身份与经历的不同以及写作目的不同,致使两种人物在姿态、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尤其是人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对中国文学最值得重视的贡献,是自觉地从西方文学获得资源,创造了现代意义的中国虐恋小说,其贯穿始终的男女个体间虐恋关系的描写,具有独立的性社会学和美学的价值。李银河介绍西方虐恋理论和实践的《虐恋亚文化》是解读王小波小说的一把钥匙。但理论上把社会受虐和性受虐两种倾向混为一谈的模糊,却使作家的性幻想产生了某种迷误;而把《0的故事》作为推荐给中国人的西方虐恋文学范本,也暴露出作家思想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