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篇短新闻是否吸引读者的目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冲击力,而冲击力中最强的要素在于新闻的动感如何。如何通过鲜活的场景、起伏的情节、富有冲击力的精辟语言来吸引读者,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现场短新闻,是指记,通讯员和其他作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写的,具有现场感的新闻。这种新闻使读犹如身临其境,可闻,可见,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3.
刘元东 《新闻传播》2006,(9):20-20,22
现场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现场感,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客观地传达了一定信息,但也很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把读者带到第一现场,是报纸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愿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对新闻写作现场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新闻作品中的情感美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上的。真正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是不矫情、能表达真情实感、对国家对民族有大情大爱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徐坚 《新闻窗》2006,(3):37-37
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载体。传播新闻信息是新闻作品的第一功能。衡量新闻作品质量的高下,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其信息含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8.
俞炜 《视听纵横》2001,(4):73-73
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载体。传播信息是新闻作品的第一功能。衡量新闻作品质量的高下,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其信息含量的高低。这个信息量实际上包含了新闻信息的量和质。  相似文献   

9.
朱晓琳 《新闻世界》2013,(12):14-16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这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对主题的突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烈 《记者摇篮》2006,(8):34-34
在短新闻中有一类作品叫做现场短新闻,由于其短小精粹,现场感强,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现场短新闻呢?现场短新闻的界定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短小的篇幅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发自现场的目击式的新闻,不是事后现场追补的新闻。记者是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现场短新闻是再现式的报道,不是反映式的报道。它不仅用事实说话,更要用形象说话,用形象化的事实说话,不用概括性事实说话。它是纪实性报道,不是预测性、评论性的报道。它是来自发生事件的现场的…  相似文献   

11.
张永红 《军事记者》2006,(11):13-14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言别的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里例举20种不同的结尾样式。(1)归纳式:通过文章主体的描写、叙述和铺垫,概括出一种普遍性认识。比如:《战友报》通讯《追求永恒》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在这条路上,张佳政从满头青丝走到霜挂两鬓。他用平凡的脚印铸就了士兵的辉煌。(2)层递式: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大小、轻重、高低、深浅、先后等逻辑关系运用阶梯的形式,逐层上升或下降排列,一层深一层,逐层依次表述。《战友报》有关人大代表孙凤阳的人物专访《重任在肩步自急》一文,作者从孙凤阳是一位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写到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丈夫;从他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军人,写到他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每个岗位上,他都竭力担当好自己充当的每一个角色。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接着写道: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预备会上,孙凤阳作为我区惟一一位代表,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对他来说,这无疑又是他担当的一个更光荣、更重要的角色。重任在肩步自急。相信他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他的神圣职责。(3)寄语式:表达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某种期望或祝愿,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农民日报》通讯《靠办黑板报起家的金伟宏》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方式:金伟宏的创作道路刚刚起步,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4)隐含式:是通过某种现象隐约表达某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情感,有含而不露、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讯《党旗,在战士心中飘扬》,表现了连队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这一主题思想很容易使稿子流于说教味很浓的表达模式。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一个结尾:“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时,看到一连官兵正在连队门口列队练歌。队伍后面飘扬着的,仍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既突出了稿件的思想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图片以形象语言传播新闻,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对一个事件或人物,能深刻立体地报道,具有视觉冲击力,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发挥好图片新闻的优势,对提升报纸品质有重要作用。不同媒体对图片的选用裁剪处理截然不同。版面传递出来的新闻信息和感情信息也相去甚运。  相似文献   

13.
田小波 《新闻世界》2012,(7):272-273
意境既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独特品格。追求新闻意境美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新闻意境的实现,新闻工作者除了需要一定的语言创造艺术和新闻写作方法之外,更需要新闻作者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和审美心胸。  相似文献   

14.
王晓静 《记者摇篮》2009,(6):35-35,88
在信息领域激烈竞争的今天,作为报刊杂志媒体从一度的鼎盛时期一路走来,面对广播、电视和信息更加迅速的网络,在最初的慌乱后,便相对从容地面对这些媒体的冲击,正在试图从中找出一条生存之路。新闻特别是现场新闻,如何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现场、让其产生读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事的感受才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16.
新闻作品要体现“大手笔”,就要求作者在新闻的采写中,要具有政治家的头脑,战略家的胆识,探险家的勇气,文学家的功底。 要体现出政治家的头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指出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时指出:“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个同志都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舆论  相似文献   

17.
“他(穆青)发现、报道了许多重要的典型人物。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读者。而且,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穆青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相似文献   

18.
关相林 《报刊之友》2008,(11):79-79
去年3月31日,陕西电视台二套正在播发的一则社会新闻引起我的注意。新闻场景大致是:伴随着现场记者的导语引领,电视画面呈现出明媚三月,古城西安春意盎然,在一条车流滚滚、人流攘攘的亮丽大街上,盛开的鲜花在百草绿茵的映衬下夺目争艳,有序地摆放在木制花坛上,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自然隔离。整洁的市容环境无不昭示着近年来全市上下齐心携力创建卫生城市的成果,传递和洋溢着城市和谐美的气息。  相似文献   

19.
去年3月31日,陕西电视台二套正在播发的一则社会新闻引起我的注意。新闻场景大致是:伴随着现场记者的导语引领,电视画面呈现出明媚三月,古城西安春意盎然,在一条车流滚滚、人流攘攘的亮丽大街上,盛开的鲜花在百草绿茵的映衬下夺目争艳,有序地摆放在木制花坛上,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自然隔离。整洁的市容环境无不昭示着近年来全市上下齐心携力创建卫生城市的成果,传递和洋溢着城市和谐美的气息。  相似文献   

20.
包括报纸在内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是直接面向全社会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在我国,普通的信息接收者无论是阅读文字作品还是收听、收看音像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千百年来的欣赏习惯,即喜欢新奇的、情节曲折的、有人情味的故事。其实,即使是国外的受众,同样要求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