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宇明在《汉语量范畴研究》中认为,回叠式是“利用顶真式的手段,形成像回文一样的镜像结构。这种现象可以码化为‘AXB,BXA’,X表示夹在AB或BA中间的成分”。以此为基础,经过认真考察,文章认为回叠式是回环和重叠的交叉部分,回叠式不但具有回环的修辞效果,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莫须有"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意思是‘也许有'.后来用来表示凭空捏造.""百度百科"的解释则是:"(我)寻思着有、(我)认为有,相当于‘说你有你就有'.还可以解释为‘不需要有'."  相似文献   

3.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文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文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文,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文报>,就写起杂文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文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5.
星期六,我去表哥家里玩儿.一进门,表哥就对我说:"表妹.快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哦?什么实验?"我疑惑地问道."这个实验叫做‘一指劈砖'!怎么样?想看看吗?""就你?还‘一指劈砖'?你能行吗?"我有点儿不相信.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小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对母亲说:"我将杜牧的<清明>改成了五言绝句,你看改得好不好."说罢,他吟咏起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他解释说:"把'时节'、'借问'去掉不影响诗的意思,'行人'必定在路上,指明杏花村的也不一定是'牧童'."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下水"思想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爱旅行的"主"字先生出发了.   他来到松软的草地上,遇到了"王"字先生."咦!你怎么是光头呀?""王"字先生听了捧腹大笑,说:"'主'字先生,我和您可不一样,您是'主'字先生,可我是'王'字先生.""主"字先生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0.
六年级新学期的第一堂<思想品德>课,我是这样开始的: 当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思想品德"四个字后,我问道:"同学们,这节课是<思想品德>课.大家仔细看看,‘思想品德'这几个字有什么特别?"学生们想了想,说:"‘思想品德'四个字中有三个字是心字底.""对.那么,这门课主要要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做一个有高尚心灵的人."有一个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1.
"始"字考辨     
一 "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汉语大词典>首条解释说:"始,开始;开端.与‘终'相对. "<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曰"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而"女之初"又当何解?  相似文献   

12.
名著之旅     
"妈妈,我已经读完了<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小女儿杰奎琳说道. "恭喜你,我的乖女儿,你和你的两个哥哥一样,都取得了参加名著之旅的资格."  相似文献   

13.
青蛙警长刚进办公室,一只蜻蜓就飞进来说:"报告!我抓来一个小坏蛋!" "小坏蛋?"青蛙警长说,"叫什么名字?" "他的名字我也不清楚,只听大家叫他'蚜虫婆婆'." "蚜虫婆婆?没听说过,快带上来看看."警长连忙说. 当蜻蜓把小坏蛋带出来,警长就说:"什么蚜虫婆婆,这是瓢虫的幼虫呀."  相似文献   

14.
读罢<湖北教育·时政新闻>第三期<给白菜打个电话>一文,不由让我想起儿子三岁时的两件事:那天,我正在刮鱼鳞,儿子在旁边看着,突然问我:"妈妈,你是在给鱼抓痒痒吗?"还有一天上午,院子里没有别人,儿子对五步之外的我说:"妈妈,快过来,我给你说件事."你说吧,妈妈听得见."不,我怕小狗听见.它会把我说的话传出去的."我一看,此时正有一只小狗蹲在旁边.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2010年第7-8期<"悲剧"变脸成"杯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除了这些变脸的词语,目前令人不知所云的汉语使用现象数见不鲜."这里的"不知所云',前是不能加上"令人"二字的.  相似文献   

16.
"她"为什么是"笑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抄<祝福>中原文: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 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尹长生老师的<缘何称"白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宋词人柳永,为人放荡不羁,流连坊曲,被仁宗御批'且去填词',他受辱不得志,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叙述似乎很合情理,但是查找这个典故的出处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正好把其中的"因"与"果"弄反了.  相似文献   

18.
范崇高 《现代语文》2006,(10):16-16
<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一针见血"栏目内有<"胆如牛"闻所未闻>一文,指出<联合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贪官缘何胆如牛"有误,并且说:"要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不如把'胆如牛'改为'胆大包天'或'胆大妄为'." "胆如牛"的说法确实闻所未闻,但仔细分析,恐怕作者原本用的是"胆如斗",在编印过程中,不知在哪个环节误成了"胆如牛".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是回文年,因为2002顺读倒读都一样。在回文年谈回文诗,别有一番情趣。何为回文诗“回”即回环往复之意。“回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巧用词序这一语法手段构成回环往复的形式,使语言更加生动、深刻。回文特点是两个分句词语相同,  相似文献   

20.
高二一开学,同桌林江便凑过来和我咬耳朵说:"今年的班主任是从'上面'调下来的,教地理,人送绰号'追命'." 追命?温瑞安大侠小说<四大名捕>中的"追命"?嘿嘿,管你什么"追命"夺命",来到这所非重点、大多数是插校生的高中,特别是当我们这个"问题"班的班主任,保管让你知道什么叫"忙于疲命""听天由命".我无奈冷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