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多次被写进诗作中,成为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在唐代,咏萤诗及与萤意象有关的诗突破了前代诗人对萤物理特征的描绘,被赋予了历史、文化甚至人格方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萤大量地出现在诗歌中却是在中唐以后。本文拟通过归纳唐诗中所描述的萤意象,探讨其中的深层意义,来挖掘隐含其间的历史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多次被写入诗作中,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唐之前,单纯吟咏的比较多.发展到唐代,可谓蔚为大观.唐人或赞其形,或叹其美,但更多的是借萤咏怀.萤意象在唐诗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具象的萤、审美的萤和心灵的萤.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萤意象,都体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大唐人们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萤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之一,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共有11首涉及萤,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萤意象当中,使得萤意象成为其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总的来看,杜甫笔下萤意象的情感意蕴主要有四种:一是借车胤囊萤苦读之典感慨自身怀才不遇;二是借萤生存之环境发物是人非、时光流逝之叹;三是借萤生存之状态表寂寞伶仃、漂泊无依之悲;四是对卑微弱小、不能自持之物的恤悯情怀。  相似文献   

5.
登高类诗歌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登高意象是体验登高类诗歌意境的前提条件。文章从六个方面剖析了唐诗登高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涉及牛意象的诗作200多首,蕴含悲情凄凉、爱民刺政、脱俗隐逸、和平悠闲、送别相思等意象。了解其审美意蕴,有利于更深刻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更好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唐诗意象的愁苦情感多体现在羁旅、咏史、离别诗中,展现羁旅愁思,惜别之苦及伤时之悲,而所用意象多是鸿雁、夕阳、子规、柳、月、蝉、水、草等,这些意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8.
牧童形象自唐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文学意象和理想化身。唐代诗歌中生活化的牧童形象有时也成为诗人揭露社会现实的代言者;而诗人理想中的有短笛、老牛相伴的牧童意象,所描摹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也逐渐成为唐代文人的梦想和理想人格的优雅化身。"牧童"意象是唐朝繁荣稳定的社会现实和农耕技术空前发展的表征,是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社会思想观念的诗意投射,是佛教宣传教义的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表达了诗人孤独失意、离别相思等诸多情感,展现了晶莹澄静的审美意境,展示了横绝宏大的宇宙意识,具有极为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文章从唐诗中的"月亮"入手,分析了意象超时空的审美价值,指出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登高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诗中,《唐诗三百首》中它的意蕴类型足以囊括所有诗歌中的抒情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诗人对古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也有唐代社会的时代因素。各种意蕴类型之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对我们理解把握诗人寄寓在登高意象中的抒情意义和情感脉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有大量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农民诗通过对不同处境的女性生活的描写,给世人展示了下层女性的种种生活风貌,从而使这类女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唐代商业题材诗歌人手,分别从商贾之乐、商贾之苦、商贾之爱三个方面论述了唐诗中受批判的商贾形象、受同情的商贾形象以及重利轻离的商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蝴蝶作为特殊的意象,频频进入诗人的诗歌创作之中。凭借众多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影响,虚幻的梦境,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真挚爱情的象征,人生的苦闷、迷茫、失落、感伤,时光短暂的哀叹等成为蝴蝶意象的基本内核。究其缘由,蝴蝶意象积淀成为丰富文化内涵的事物有其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16.
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若仅只留意于对字面意思的翻译,则将会大大降低唐诗的真正魅力,于是适当的“填充法”则成为唐诗英译时架构中外文化有效理解、品味、交流的桥梁。翻译中应通过“填充法”的运用,将诗中的画面景色之美、特殊物象的意蕴、话外音与言外意等隐于文字之外的韵味传达出来,对于一些咏史怀古诗歌,还有必要对省略掉的历史背景进行精到的填充。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歌发展至贞元后期,一部分诗作中出现了求奇求怪的趋向,到元和,形成了怪奇诗派。从表面看来它和当时朝廷推重的典雅诗风截然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相似处——求新求变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台阁诗风的代表,权德舆提出了"善用故而为新"文学主张,并多方探索寻找诗歌新的发展空间。文章从权德舆、孟郊等的诗作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变化,进而指出,贞元年间,唐诗的变化是广泛的,其中已经有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9.
从四首诗词看唐代舞马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马最晚于三国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到唐玄宗时期,舞马活动形成规模并掀起高潮,唐后则在中原大地消失。随着唐朝的兴衰,不同时期的文人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解读视角出发,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舞马形象。盛唐时期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安史之乱时杜甫的《斗鸡》、中晚唐时期陆龟蒙的《舞马》以及唐亡之后宋代诗人徐积的《舞马诗》,均对唐代舞马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舞马亦随这四首诗词经历了从天马到祸马、谀马再到悲马的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