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丹洁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2):14
本文通过借鉴西方跨文化身份的理论模型Cultural Identity Model(CIM)、提出四个跨文化适应后期(post-adaptation)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类型的研究,并探讨了跨文化身份认同类型与旅居者遣返回国后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东西之争及古今之争所确立的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不可能经由西方自身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建立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跨文化交往模式来改变。为此,必须反思作为国家形象传播主体的"我者"文化,在异域文化圈中的身份建构和确立的问题,进而将"他者"对"我者"的身份认同,转变为"我者"在"他者"文化语境之中的价值适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项中美学校之间进行的网上跨文化教育交流项目的实践考察,通过把布迪厄的符号权力和符号斗争的概念运用于跨文化交流的分析,研究了参加项目的中国师生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揭示和挑战中国师生社会认知中的二元固化模式,为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开辟了空间和可能性;通过增加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教育者创设能够真实促进跨文化的环境和增进跨文化理解,同时培养师生的平等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4.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50-53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韩玲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37-40
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目前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体趋于积极正向,且汉语水平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较显著.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应在树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来华留学生师生跨文化交往经历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模式的过渡,面临他者性交往模式的转型。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模式局限于主客二元交往视角,限制了交往效果。他者性哲学视角下师生跨文化交往模式具有多维式、责任制、伦理性等特点,更契合教育交往的要求。他者性师生跨文化交往要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坚持交往中的教育引领、师生间的共同负责、文化间的尊重团结。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高校中留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交际困境.基于身份管理理论,以浙江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在华高校留学生群体跨文化交际的身份管理特征,通过质性研究的三角测量法从中外双方学生的视角分析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不同交往阶段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是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身份冻结与差异化管理、关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平衡以及社会隔离和关系身份认同.对于如何有效解决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包括通过成立留学生"学长辅导计划"、跨文化交际培训时注重双方关系身份认同、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实践来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8.
李若水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19-22
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文化冲突在高校中日益凸显,来华留学生发展跨文化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跨文化教育能够使留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发展变迁,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接受不同文化并具备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最终达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跨文化教育应当渗透到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留学生教师和留管人员应当具备跨文化教育意识,在留学生教育的每门课程、每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注重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建立多方参与、多渠道的协同培养机制,使来华留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主动融入感知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9.
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教育场域中凸显,是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高校生活、实现对话交流、塑造知华友华爱华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认同在自我构建与他者投射中镜像生成,于差异性与同一性中链接文化意义,从遮蔽向去弊转化中回归教育本分。对此,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针对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提出从自我建构和他者认同着手,围绕“认同情感、认同场域、自我形象、育人共同体”发力,提升来华留学生辅导员自我归属感,增强认同感,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涵养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胡亮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88-92
文章在分析语用学视角下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探究语用身份认同工作的开展。说话者在建构某一方语用身份时,必然预先认同即将呈现的身份,实现自我关系的和谐,推动话语实践进行。而听话者认同决定了说话者身份工作的有效性,听话者在接收身份信息后,可以认同该身份,维持语用平衡,促进交流深入;也可以不认同该身份,否认某一方的资格、权利、义务或群体归属,促使交际关系重构。本研究旨在加深对言语互动中身份信息表达和理解的认识,进一步推动语用身份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梁忠宝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5):84-85
随着我国医学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留学生的汉语教学问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医学汉语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受到诸多医科院校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我校医学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医学汉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从院校研究的角度,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论述了以华侨大学、暨南大学为主体的大陆华侨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以及初步形成的境外生招生体系,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努力扩大海外生源,为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视域中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要秉持多元开放的教育心态,采用多元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传播多元的中国文化内容,培养留学生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观;要基于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开展中国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郑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63-66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6.
Crystal Lantrip Francesco Mazzetti Joseph Grasso Sara Gill Janna Miller Morgynn Haner Stephanie Rude Germine Awad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2015,18(2):144-159
This study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addressing th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sian descent, because these students had higher rates of depression and lower positive feelings about their ethnic group compared with students of European descent, as measured by the Affirmation subscale of the Ethnic Identity Scale. Affirmation mediated the depress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groups. Within the Asian group, affirmation and depression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mediated by acculturative stress. 相似文献
17.
陈奕曼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12-115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阻碍交际的进程。以中庸思想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求同存异,有利于化解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楼有根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9(2):113-115
在当今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系统。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行为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